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医护“疫“线(五)】“90后”乡镇医生坚守岗位上阵“抗疫”

2020-02-15 13:33  阅读:12974 

2020年疫情让整个春节变得无比揪心。陈瑜,一位94后的医生,从事临床工作4年,2017年考入铅山县青溪卫生院,面对疫情,他选择了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只要用的上我的地方,我就上。”一句多么朴实的话语,90后正用自己的行动告诉社会:90后,而今长大了,可以承担起社会的重担!

临危请缨  挺身而出

1月27号,武夷山镇高速路口封闭,家住武夷山的陈瑜,不能前往青溪上班。当得知武夷山镇需要设立医学观察隔离点,急需医护人员时,他主动请缨:“‘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种特殊时期,我是医生,让我来。”这就是一医者的心声,一位医者的行动。

安排好工作,陈医生回到家,他对妻子说:“武夷山要设隔离点,那里需要我,我也答应去了。”妻子本就是一名护士,她知道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初心是什么。“去吧,我知道我留不住你的,你是医生,做你该做的事!”妻子的话,让他前进的步伐更坚定了。

面对病毒人人都想着避而远之,可是自己儿子却是“逆行”。母亲是个不善言语的人,只是点了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临走前父亲对他说:“你去吧,家里有我,保护好自己。”这一坚守,却不知何时结束……看着2岁的儿子,陈医生虽有百般不舍,想到工作需要自己,他背上行囊,直奔武夷山隔离观察点。

 履行职责  无微不至

“我没发烧,体温正常,不需要测量。”60岁胡奶奶紧闭房门,陈医生一边敲门,一边劝导,软磨硬泡了许久,胡奶奶最终打开了门。

“为什么把我带到这里来,我又没发烧,又没咳嗽,又没哪里不舒服,我家还有做不完的事,为什么硬要把我带来,我要回家!”胡奶奶就像是放鞭炮一样噼里啪啦地说个不停。

“胡奶奶我知道你不能理解这种做法,你排斥,我们也理解,但谁都不能确定是否被传染。隔离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你和你的家人。”也许是陈医生的一番话,触动了她,她安静了下来。

陈医生说还有棘手的就是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她说话口齿不清让人一时很难听懂,沟通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叫她带口罩也不带,说呼吸不通畅,老人家不带,甚至对医护人员爱答不理。陈医生面对这位老人家,也只能耐心再耐心。陈医每天利用量体温的时间把钟南山院士的话传达给他们:“应对疫情要抓住两个要害,一个是早发现,一个是早隔离。而隔离的最好办法,就是大家安静下来。因为,病毒是跟着人走的,人到哪病毒就到哪。我们安静不动了,病毒就无法继续扩散和传播了,也就“静”下来了。我随叫随到,手机也24小时为你们开机。”就这样被隔离者们多了一份理解,也开始配合陈医生的工作了。一天,有两个被隔离人员体温出现低热状态,当天下午接到通知送往上级医疗单位进行观察。在疫情面前人人自危,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被感染者,看到隔离者有状况出现,其他人员多了一份恐惧。陈医生又挨个房间跟大家开展心理疏导。他24小时坚守,不敢多喝水,不敢多吃饭,因为每上一次厕所,就意味着报废一套防护物资;疫情突然、物资匮乏,口罩、防护衣等物资尤其珍贵,有时他身上湿透了也不愿意脱,只有做完所有工作,他才舍得脱掉这身防护服。他与被隔离者同吃同住,与外界联系就靠一部手机,和家人只能在中午吃饭的时候通过手机视频,报声平安,看看可爱的儿子。回归家庭  铁汉柔情

冬天很冷,疫情很猛,在这里,却有一个可爱的人——在隔离点值班的陈医生,24小时全程值班,毫无怨言。就在隔离观察点的第六天,他接到上级领导通知,将会有另一个医生来接替他的工作,让他回家休息。“在隔离观察点待了6天,他回到家后都是跟家人分开吃饭的。”陈医生说,儿子还小,有时想让爸爸抱抱,这也成了一种奢侈,“就怕身上带着病菌,不敢离孩子太近。”

“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不给国家和社会添乱。”这句话时刻警醒着他,不敢越雷池半步。他把自己关在楼上房间,自行隔离14天。“每每听到2岁宝宝喃喃叫着‘爸爸、爸爸……’”说道这里,电话另一头忽然不出声了。过了好久他说:“好想跑下楼去抱抱,去亲亲……”

陈医生说,比起武汉的医务人员来说,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很轻松。“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在微信朋友圈上,陈医生默默为自己,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们加油鼓劲,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病毒无情,但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理性对待、科学应对,正是当下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扛起的责任”———陈医生正是这样一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尽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使命。


301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