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
作者:钟凤林(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福建省科技特派员)
春光正好,春耕正忙。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农业发展史的国家,广袤土地上仍生机勃勃。
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活跃着一支充满干劲的队伍——科技特派员,这是一股重要的人才力量。他们给农民带去新品种、新技术,也为乡村发展带来新气象。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刊文《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指出这一做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值得认真总结。20多年来,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特派员制度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许多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因此主动下到田间地头。他们秉持因地制宜理念,运用科学技术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的工作状态和精神品质,积极投身“青山变金山”的探索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和协调并进的绿色发展之路上不断奋进。
对于农业科研工作者来说,“科技特派员”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对于青年人来说,这个身份更是莫大的鼓励。科技特派员走进农村不是去“走走过场”“拍拍照片”,而是实实在在扎根泥土,为一方农业生产建言献策,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特派员正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乡村大地,与农民朋友一同耕耘、齐心奋进。
农业科研工作者走向农村、走进农民,在科技普及和科技推广中,能将群众急需的科学技术精准送达、及时指导到位,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起畅通的桥梁,让科研成果不停步于实验室,不只存在于论文中,而是生长在祖国大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还成就了一个个硕果累累的丰收时刻,他们用自己的技术给农民带来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入,为农民奔向更美好的生活带来希望、提供助力。这便是这支队伍的价值所在。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我曾长时间奔走在福州的农村。在福州,有“三日不见青,两眼冒金星”之说。这里的“青”,指的就是青梗菜这样的绿叶菜。过去,优质的青梗菜杂交种子多依赖进口。在三代科技特派员的努力下,近年来福建青梗菜育种取得重大突破,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福建企业年繁育青梗菜杂交种子50多万公斤,可满足全国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季节生产用种,市场占有率约30%,近40个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唯有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体会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才能知晓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什么。在求索路上,很多科技特派员扎根生产一线,发现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并与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和企业一起对技术进行验证、完善和科研创新,以此推动农业发展,实现了研究与应用的有机融合。广大科技特派员热衷于这样的付出,因为他们在与农户、农业企业家等“土专家”的交流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来自生产实践的有益经验,使自身的知识内容不断丰富、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收获了农业生涯中的“课业成绩”。
广大的青年朋友,让我们继续珍惜“科技特派员”这个成长的大舞台吧,让我们继续用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把成果留在农家,让科技的花朵在祖国的农田绚丽绽放!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1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