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志敏(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每年本科毕业季,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都会成为校园热议话题。如今,本科毕业生面对的不仅有比以往更为严格的毕业论文答辩,还有很可能遇到的论文抽检。教育部于2020年12月发布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将本科生毕业论文纳入抽检范围。这一举措,是教育部2014年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以来,最具冲击力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政策之一。
作为学位授权审核的一种事后规制手段,论文抽检在一定意义上回应了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完成大众化并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当下,一种观点在高教界颇有市场:本科毕业论文没有多大价值,让本科生写毕业论文就是“赶鸭子上架”,因此,没必要在毕业论文上“为难学生”,尽量“放行”就是了。而论文抽检这一强制性政策的推行,实质上确认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其对本科教育质量的多重功能和价值:对学生而言,它是对其本科阶段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检验、运用和提升;对高校而言,它具有以点带面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效用;对主管部门来讲,它可作为评估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事实上,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政策能最大程度避免人情干扰,被公众寄予很大期待,实施两年多来,已经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例如,它通过撤销已授予学位和注销学位证书、质量约谈、限期整改以及将抽检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与本科教学评估、招生计划、经费投入挂钩的硬手段,不仅使学生不敢再对毕业论文掉以轻心,也带动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关注和重视,许多省市还由此采用了更为细化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论文盲审、抽查的范围和力度比以往更大,论文查重也比以往更加严格和规范。
值得留意的是,该政策对评审专家的准入标准以及考评、对论文评审标准如何充分兼顾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对“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认定与处理过程等环节,都缺乏更为细致的规则。这些规则的缺失,很可能使论文抽检及申诉机制缺乏实效性,难以保证抽检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更需注意的是,作为一项“兜底”性政策,论文抽检只能应对学术不端、大面积知识或逻辑错误等“底线”问题,却无法“拔高”,即保障本科毕业论文的高质量,自然也就难以推动学生通过毕业论文写作扩充自我专业知识,并提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促使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其基础和关键还在于做好高校自身管理。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强化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笔者调查发现,在时间紧、教师缺的情况下,许多学生缺乏必要的学术写作训练、缺少对论文写作的兴趣和时间投入,最后自然打起了东拼西凑、敷衍了事的主意。对此,高校要以课程或讲座的形式成梯度、成体系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比如,设置论文写作课程,也可通过举办相关讲座、设立本科生科研项目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术训练和参与机会。还可以通过布置课程论文作业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文献检索和科研方法,熟悉科研写作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
其次,实施毕业论文全过程管理。有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只追求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进度,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等关键环节上把关不严,如过度依赖老师对学生的论文指导、过度依赖论文查重和外审,内在的节点把控、过程性监管机制以及定向跟踪反馈机制不到位,从而导致开题、预答辩等关键环节成了“走过场”;
最后,完善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除了加大对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奖励、宣传、示范和推广之外,还要赋予其更高的含金量,使其在求职、升学时增加竞争力;另一方面,将论文指导成绩与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量计算以及职称晋升等挂钩,以增强老师的责任感和获得感。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道“门槛”,要为论文质量保驾护航,还需做到两个“公开”:一是将抽检论文的专家评审意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这不仅便于接受同行评价和监督,有利于营造负责任的学术评审文化,也能起到预警作用;二是将学士论文像硕士、博士论文一样纳入论文检索数据库,并向校内、国家图书馆乃至全社会公开,进而通过社会声誉机制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1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