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9月22日电 题:中国农民丰收节:青海黄河岸畔特色林果经济,助瓜果飘香
作者 却藏措 张添福
9月23日,秋分节气,中国亿万农民将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图为葡萄采摘。 张海麟 摄眼下,青海黄河两岸瓜果飘香,一派秋天的丰收景象。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康杨镇巷道村的绿园蔬菜综合种植合作社里,葡萄陆续进入盛果期。
日前,记者进入合作社葡萄大棚内,一串串葡萄挂在藤蔓上,水润饱满、宛如水晶,令人垂涎欲滴。
此时,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分拣、精选、打包、装箱。合作社内,不少当地游客在葡萄架下过足了采摘、品尝葡萄的瘾。一串串葡萄,已经成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的“致富果”。
然而,几年前,村民男性靠外出打零工、挖虫草为生,女性和孩子、老人则留守家中,无奈当地葡萄等果蔬虽略有名气,但由于没有专业的培植技术和畅通销售渠道,小小葡萄似乎派不上大用场。
2013年,来自河南省的退伍军人胡利,带着一份特殊情怀,在惠农政策的支持和天津援建尖扎特色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的帮助下,决定尝试葡萄种植。
“葡萄苗由天津提供,相关技术也由天津帮扶。”胡利介绍,现在大棚内有巨峰、提子、玫瑰香、摩尔多瓦等六个品种,“由于尖扎县康杨镇地处黄河两岸,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再靠着来自天津援青培植技术专业人员的帮扶,我们慢慢累积起了种植经验,技术也日益成熟。”
种植的葡萄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顾客的青睐,也让胡利和种植农户看到了希望。
因此受益的还有合作社里的员工。其中,多为附近村镇的妇女。在胡利看来,合作社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改变了当地妇女只能留守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不能外出就业的局面。
“我从甘肃老家来这里务工已经有6年了。”唐海是合作社里的老员工,从每年的葡萄栽种、浇水、修理、绑枝,再到葡萄成熟,近一年时间,就像对待孩子的成长一样,精心养护着葡萄的每个生长周期。
“在这里干活非常知足,不是很闲,但也不累,我和我妻子一个月有固定工资,包吃包住,蛮不错。”唐海说。
目前,胡利种植的30个大棚的葡萄全部进入了丰产期,每个大棚产量在2000公斤左右,每公斤市场批发价达20元左右,零售价能达到30元左右,产量和收入都非常可观。
现如今,“乡村旅游”成为广大游客观赏田园风光、游览乡村景致、体验乡村振兴的新选择。
在此处葡萄园,沉浸式采摘模式,所有大棚都可免费品尝,且不收门票、不限人数。秋季的周末,来自附近的游客,郊游散心的同时,品味瓜果、体味采摘之乐,不仅提高了农户收益,还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发展。
图为航拍葡萄种植合作社。 张海麟 摄“我种植葡萄的初心是为了填补当地没有规模化种植葡萄的空白,但是现在,我更希望当地人能吃到本地产的果蔬,充实黄河两岸的菜篮子。”胡利的言辞充满了自信和坚毅。
如今的胡利,已是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和致富带头人,但他并不满足眼前的一切。
“今后,希望依靠尖扎县坎布拉景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惠农政策,我将继续和农户们种植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让大家一起实现乡村振兴。”胡利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带领当地父老乡亲一起种好果子、打造黄河两岸果蔬地方品牌。
记者从尖扎县农牧部门了解到,近年来,尖扎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农业园区化、产业规模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经济,如葡萄、芦笋、草莓、火龙果等,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钻研创新,致力将蔬菜温棚种植基地打造成集生态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娱乐、科普实践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有效带动村民走上乡村振兴的幸福之路。”胡利说。(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