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族认同感与集体荣耀感,在世界上始终都居于世界前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华民族传统“农业大国”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由于大型的农业活动,个人通常无法完成,必须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而这种集体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
以至于人们对家族的认可度非常高,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由于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所以他只能够与母亲一起卖草鞋生活,但是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可以去大文学家卢植那里读书,接受了影响一生命运的教育,他的学费与生活费从哪里来呢?
主要就是因为同族中人刘元起的帮助,因为刘元起认为“吾宗中有此儿,将来定可光耀我宗”,也就是说刘元起决定刘备肯定能够有一番成就,对于整个家族会有很大帮助,所以不惜余力地帮助,可见古时候“家族”这个名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事实上很多后来得以功成名就的读书人,都有着与刘备相似的经历,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是由于家族众人的力量,才能够让他们不用去从事那一些繁重的生产活动,可以有充裕的时间读书学习,有的时候甚至是“举全族之力而培养出一个读书人”。
可以说,古人们从出生时起,家族身份就成为了他们不可磨灭的一个身份印记,在成长路上给予众多的帮助,家族基本上是人们心中最后的也是最为深处的盔甲,同时也是人们内心最为深处的软肋,所以古代最为严峻的一个刑罚,就叫做“株连九族”!
一旦被判定“株连九族”,那么不仅仅你自己要死,那一些曾经帮助过你的家人族人也全都要死,不仅直系血亲一个不留,那一些堂表兄弟姐妹也是一个不留,数百乃至于上千人,都在一夜之间就人头落地。那么问题来了,古代人们在知道被“株连九族”的时候,他的亲人们为何不会提前逃跑呢?
专家一语道破了实情,原来因为逃跑基本上就意味着必死,而留在本地可能还会有一丝渺茫的生的希望,这主要是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不杀祖父、祖母、孙子、孙女以及所有女性亲属的倾向,并且明文写入了法律《唐律》之中,哪怕是犯有谋反、大逆这样的罪名,遭到了“株连九族”之祸,也不过是十六岁以上的父、子处死。
其它亲戚虽然也会遭遇被流放或者是被收押的处罚,但至少生命还是可以保住的,后来的历朝历代在对待“株连九族”这个事情上,也基本有沿用《唐律》的方针,也就是说留在原地等待是有可能活的,那么若是不留在原地而是跑到外地去逃命呢?
那就基本上是必死无疑,首先是很难出城,城门会在规定时间里关闭,出门需要有官府开具的路引,这个时候自然无法弄到路引;其次是出城了也无处可去,毕竟天下虽然很大,但到处都是在朝廷的严密控制之下,稍一冒头就被抓了,除非进山中当野人,或者是坐船漂洋过海去往“蛮夷之地”,那在古人心中被流放更惨。
综合这种种考虑,古人们哪怕是被“株连九族”了,也是不会跑路的,因为跑路实在是一件弊大于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