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 01:58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嫦娥六号、七号、八号任务将陆续实施
明后两年完成空间站建设的11次发射任务,包括四艘载人飞船;我国计划与国际合作论证建设月球科研站基本能力
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探月工程总指挥、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宣布:“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历经23天,嫦娥五号闯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个难关,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国务院新闻办昨天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嫦娥五号任务有关情况。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介绍,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
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五项中国首次
昨天,国务院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嫦娥五号任务有关情况。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介绍,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正在奔火的征程;嫦娥六号、七号、八号,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工程任务也将按计划陆续实施。
吴艳华介绍,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此次任务的成功实施,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行星探测规划基本明晰 有待国家审批
吴艳华介绍,明后年计划用两年完成空间站建设的11次发射任务,包括四次载人飞船任务。
吴艳华介绍,探月三期任务之后,我国已经基本规划确定探月四期任务,包括四次任务。第一次任务是嫦娥四号,已经实施。第二次任务是嫦娥六号,将进一步优化论证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比如月球极区采样返回的相关工作。嫦娥七号和八号任务中,准备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同论证初步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或者验证核心技术。
行星探测规划基本明晰,有待国家审批。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今年7月23日在文昌成功发射,计划明年2月中旬到达火星,5月中旬着陆火星巡视探测。另外还规划了三次行星探测任务,包括一次小行星探测和取样、一次火星采样返回,还有一次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
载人航天方面,明后年将非常繁忙,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空间站建设的11次发射任务,包括明年上半年计划发射的核心舱,还有两个试验舱、四艘货运飞船、四艘载人飞船,然后开展大量的在轨科学实验。
火箭方面,我国将充分利用长征五号、六号、七号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完善无毒无污染新型火箭序列,保证新一代运载火箭能够形成序列化,满足各种轨道、各种重量飞行器的发射任务,包括本月将首飞的长征八号。
吴艳华还介绍了重型运载火箭的进展。“重型运载火箭肯定要发展,正在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的迭代优化论证,待条件成熟,会报国家审批。”
关注1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如何开展研究?
绝大部分样品会用于科学研究,部分将入藏国博
吴艳华介绍,国家航天局已经研究决定,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样品,除了将北京作为主要存储点,湖南韶山将作为异地灾备点。吴艳华介绍,月球样品第一个用途为科学研究,将与全球共享相关样品和数据;一部分将入藏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展示,进行科普教育。另外,按国际惯例,还有一部分可能作为国礼赠送,联合国已经提出申请。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李春来介绍,绝大部分样品会用于科学研究,包括它的结构构造、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同位素组成、矿物特点和地质演化方面,希望能够深化我们对月球的起源、演化方面的认识。
嫦娥五号还包括其他地外天体着陆的过程、区域的选择,实际上是长期的战略研究和技术迭代的过程,要考虑到工程的可实现性和科学价值。工程的可实现性包括安全降落地形地貌方面的因素、能源供给的光照条件、热控条件、通信因素、测控因素。
此前,俄美两国的九个采样点,都在月球纬度30度的范围,嫦娥五号采样点选择了43度的风暴洋东北角的玄武岩区域,这是全新的采样区域,全新的样品研究,对月球表面的风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质演化方面应该作出很多科研贡献。
关注2
中国是否将与美国分享月球样品?
愿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原则基础上同美方开展合作
有记者提问,中国是否会将月球样品分享给美国NASA?吴艳华回应称,根据《外空条约》,外空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政府会按照《外空条约》来执行。中国政府愿与各国志同道合的机构和科学家共享月球样品,不过遗憾的是,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沃尔夫条款”,限制美国NASA、国务院科学委员会等官方机构与中国航天合作。
“能不能合作,还要看美国政府的政策。我们愿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原则基础上,同美方无论是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还是科学家、工程师开展真诚友好的合作。“吴艳华说。
吴艳华介绍,中国航天局一直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开展国际合作。人类44年以来再次获得月球样品,近一段时期来,国际同行非常关注,提出了共同研究的意愿,我们也非常欢迎。
不过,科学研究是有规律的,中国将按照联合国有关的条约、法规,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开展合作。为了做好月球样品的管理和数据共享工作,国家航天局将专门印发月球样品的管理办法和后续管理政策。后续会与国内有关科技部门,共同向国际同行发出征集月球样品分析的相关方案,组织国内外科学家对方案进行遴选,开展成果共享、共同研究、数据开放相关工作。
关注3
我国距离载人登月还有多远?
我国当前要先完成地球轨道空间站的建设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说,我国当前要先完成地球轨道空间站建设,中国空间站将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争取发挥更大价值,为人类民生福祉实现更多产出。载人登月方面,我国初步计划先做关键技术攻关,在空间站建成和使用得很好以后,再规划论证是不是要载人登月。与此前美国阿波罗计划不同,中国如果开展载人登月,目的一定是服务于科研、探索未知,不是为了登月而登月。
吴艳华说,此次嫦娥五号的技术方案,验证了一些载人登月返回必要技术,为未来打下基础。
■ 焦点
嫦娥五号带回2千克样品有怎样价值?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探测器将2千克月球样品带回地球。这趟旅程困难重重、充满风险,嫦娥五号执行的多个任务都是中国首次尝试。千辛万苦带回的这2千克月球样品将会带来怎样的研究成果,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新京报记者 倪伟
从风暴洋采回全新样品
2006年起,由美国航天员带回的半克月岩一直在北京天文馆展出。次年,嫦娥一号发射升空,之后每次嫦娥探测器发射,天文馆都会迎来特意观看月岩的观众。
这半克月岩是来自美国的礼物,由阿波罗17号飞船的航天员带回地球。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时将之作为赠礼。中国学者将其分为两半,一半用来研究,一半用来展示。
“这些年我们围绕这半克月岩策划了不少活动,跟观众介绍月球相关的知识。不过毕竟还是美国赠送的,我们更希望自己国家采集的月球样品,未来也能放在天文馆,让老百姓能够近距离接触。”北京天文馆名誉馆长朱进说。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曾回忆,利用这半克月岩,当时中国学者花了4个月研究其化学成分、同位素、矿物质、采集地点等,发表了14篇研究文章,研究结果让美国同行信服。
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被认为对于研究太阳系有特殊的价值。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月球没有大气层保护,所以月表的月壤是受地外星体撞击,以及受到宇宙射线辐射和太阳风轰击等空间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通过研究月壤,能进一步了解月球状态、物质含量、地质演化历史,也可以为了解太阳活动等提供新信息。
此次嫦娥五号降落的地点,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脉附近,从未有探测器到访过。这里存在大约13亿至20亿年前的玄武岩,对人类来说是全新的月球样本。
样品研究有助于月球资源利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苏联通过有人和无人采样的方式,总共从月球带回380多千克样品。这些样品让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美国航天员钻取了3米深的月球岩芯,发现土壤多达57层,每一层就是一次陨石冲击。科学家还通过样品分析,证实了月球上存在核能源氦-3,为后来月球研究和探测注入了巨大动力。
庞之浩说,氦-3是理想、安全、高效的核聚变燃料,这种资源地球上很少,只有10吨到15吨左右,而月球上的氦-3至少有约100万吨。如果开发出来进行核聚变发电,能满足地球上一万年的能源使用。”科学家发现,月球土壤和岩石可以制取水和氧,氧化铁的含量也很高。这些元素都可以加以利用,成为未来建立月球基地的能量来源,这对建立月球基地的方式和路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NASA科学家表示,希望目前新一轮的样品研究可以推动更实际的月球开发。
样品的研究成果应让公众知晓
虽然已经有近50年没有采集新的样品,但对月球样品的研究持续至今。
时隔40多年之后,2019年11月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在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重新打开了一批阿波罗飞船带回的月球样品。科学家从试管中提取样品,然后送去给研究团队进行研究。
自从阿波罗时代以来,所有返回地球的月球样品都存放在实验室中。其中大多数经过了充分研究,许多样品至今仍在被研究。但是,美国航空航天局还决定封存一些,以便未来使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分析。
2019年打开的这批样品是阿波罗17号带回来的,包括月球岩石和土壤,被封藏了近50年,从未被接触过,与北京天文馆的月岩属于同一批。相比阿波罗计划开展的年代,由于过去50年的科技进步,科学家们有机会以以前不可能的方式分析这些样本,进行当时无法开展的检测,使阿波罗计划的科学效益最大化。同时,拿出一部分阿波罗计划的样品,也能让新一代科学家“练手”,为2020年代开始的未来登月任务做好准备。美国正在推进Artemis月球计划,计划2024年前让两名航天员登陆月球,并带回样品。到时候,新一代科学家将会被赋予新的研究任务。
随着嫦娥五号返回,中国科学家也等到了向往已久的研究对象。“这两公斤的样品很宝贵,参与研究的机构需要一定的能力和基础,我们也希望以后能够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朱进说。
朱进还提到,嫦娥五号整个任务过程,让广大公众非常关注,未来的研究成果也应该让公众知晓,发挥社会效益,因此围绕这两千克样品的展示传播非常重要。他认为,博物馆等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科普,应该承担起责任,及时展示、传播这2千克样品的研究成果。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编辑:张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