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 05: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Play Video
视频: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将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文昌11月24日电 题:再赴广寒约 九天摘玉盘
作者 郭超凯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道出了人类对神秘月球的浓烈好奇心。
发射瞬间。李迪克 摄
11月24日凌晨,中国再次向“广寒宫”发起探索之旅。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此次任务将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收官之战,同时也是中国目前技术难度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的航天任务。
从嫦娥奔月到“嫦五”采样,千百年来,月球始终吸引着人类的目光。这个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地外天体,从远古时期便激发人类的探索意识。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嫦娥奔月,到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月亮寄托着人们浓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
在对月球放飞诗意幻想的同时,古人探月也得出了不少硬核成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月食的国家。公元前14—公元前12世纪,商代的甲骨文就已记载月食。根据出土文物,彼时古人已经能够根据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把十二个月算作一年。
到了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在其著作《灵宪》里写道:“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明确指出月光是由太阳照射产生,月球本身并不会发光。
嫦娥五号探测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供图
现代文明的发展进步,让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不断被刷新。望远镜的出现进一步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月球的细节被更多呈现在世人面前:被唤作“白玉盘”的月亮原来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充斥着凹凸不平的环形山和山峰、山谷。
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一号”,2天后“月球一号”成功掠过月球。在苏联无人探测器进行月球巡视探测和采样返回的同时,美国也在开展轰轰烈烈的阿波罗探月计划。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率先登上了月球,在月球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随后,共有6艘飞船、12名航天员登上了月球表面,带回月球的岩石和月壤标本。至此,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达到高潮,科研成果影响深远。
中国与月壤的结缘,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为尽快推动中美建交,1978年5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到访中国。为表诚意,他随身携带了一份特殊的礼物:1克重的月球岩石标本。
这1克重的月岩被一分为二,0.5克交给全国多家研究院所分析研究,剩下0.5克送去北京天文馆对公众展览。时年43岁的天体化学家欧阳自远被紧急调入北京,主持月岩研究工作。多年后,欧阳自远回忆称“我们花4个月全面解剖,搞清楚了它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演化历史等,为此发表了14篇论文”“美国人都说,中国科学家了不起!”
嫦娥五号探测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供图
面对众多科研需求,1克重的月壤终究只是“杯水车薪”,中国人自己的月球采样返回计划被提上议程。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立项实施,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
从宏观来看,人类的月球探测一般遵循“探”“登”“驻”三大步,即无人探测、载人登月、短期驻扎。在此基础上,中国又将第一大步“探月”进一步细分为“绕”“落”“回”三小步。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已圆满完成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而嫦娥五号肩负着完成探月工程第三步的重任。
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文昌升空,赶赴“广寒”。它将经过11个阶段,20余天的在轨飞行,采集约2000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此次任务还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五个“首次”:首次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首次月面起飞上升、首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首次带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首次自取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
从1克到约2000克,从首次接触月壤到自主采样返回,42年如白驹过隙。此番,中国自主采集月壤令人期待。后续,中国探索月球的步伐依旧稳健: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探测器还将实施第二次采样返回、月球极区资源详查以及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
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从嫦娥一号圆了中国人千年奔月梦想,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再到如今嫦娥五号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6年来,中国探月工程连战连捷,硕果累累。未来中国迈向星辰大海的步伐必将走得更稳、更远。(完)
【编辑:张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