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文化铅山】千年读书地:章岩寺与章岩书院

2020-12-07 09:36  阅读:11862 

作者:叶正林


山泉清冽探禅意,庙宇深幽藏墨香。坐落在铅山县信江北岸的章岩寺是一座名满江南的千年古刹,寺庙静静地躺卧在一处雄伟宏大的天然石窟中,仿佛在静静地诉着历史的亘古绵长。

整个岩石山体属丹霞地貌,岩洞呈半圆形,高为35米,最宽处约80米,最深处达50米。大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康熙皇帝御赐铅山县鹅湖书院匾额一面,楹对一联,额曰:“穷理居敬”,联曰:“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其中上联“章岩月朗中天镜”中的“章岩”即指此地。此句语意为:章岩寺内的圆形岩心石皎洁如月,像一面明镜,可以照亮整个山洞。引申义为:学子诵读圣贤经典应如“明镜照本心”,做到心灵澄明,孜孜以求,这样方可更深刻地探究万事万物的无穷奥妙。

铅山两书院,鹅湖与章岩。扬名何所凭?论辩与讲学。南宋淳熙二年(1175)夏月,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巨擘在鹅湖寺辩论,成就了“千古一辩之所”——鹅湖书院。南宋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自婺源省亲扫墓后返程,途经铅山,曾在章岩寺讲学,时长半月有余,授业学子二十余人,成就了“千年读书之地”——章岩书院。

古往今来,文人士子对山林情有独钟,而寺院有避世绝俗、潜心修行的旨意,多选择在环境僻静优美的山林而建,因此吟诗唱和者们与寺院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或游览观瞻,或听经礼佛,或喝茶品茗,或寄宿读书,纵情山水诗文,独享清幽雅静。

“章岩圣境,禅儒二家,百里之内,莫不敬仰。”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也就是近九百年前,章岩洞中便开始塑佛建屋,称“章岩寺”,此为禅道。南宋淳熙年间,朱熹讲学于章岩寺,此为儒道。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晦翁,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孔门十二哲”之一。

据《晦庵集》卷五记载,朱熹在章岩寺讲学之余,留下两首题咏章岩的诗作。其一为《章岩·在鹅湖西北》,诗云:“豁尔天开宇,讶然夜不扃(jiōng)。闲云任栖宿,密雨断飘零。破屋僧常住,高轩客屡经。古今题字处,大半藓文青。”诗人游历其间,恰逢蒙蒙细雨之时,他访古思今,面对其中残缺的摩崖题字处,不免唏嘘感慨。诗词大意为:章岩洞穴开阔宏大,犹如天门,你会惊讶于寺院夜晚也不用门栓,因为实在是山洞太宽敞了。高山巍峨屹立,任凭云彩飘动,大雨飘洒,对其不会有丝毫的影响。虽然寺庙房屋看起来像断壁残垣,但是高处房间的诵经韵律还是不绝于耳。花开几度,叶落几秋,穿过风雨沧桑,雕刻在石壁上的诗词佳文啊,早已随着岁月的涤荡而烙印了深深的青苔痕迹。其二为《次韵择之章岩》,诗云:“驱马倦长道,投鞭憩此岩......老禅深闭户,客子且征衫。”

子曰:"知(zhì)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zhì)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朱熹选择了这座浑然天成的山坳,选择了清幽雅静的佛殿。他早年曾研学佛家、道家典籍,至31岁始,拜程颐、程颢三传弟子李侗为师,潜心研究儒学。在章岩寺讲学时,朱熹曾亲笔手书“宣梵院”三个大字,镌刻在岩洞正顶岩壁上。

据《铅山县志》记载,章岩之地不仅有朱熹、辛弃疾、陆游等的题记、诗词,山谷两侧崖壁上,还存有宋、明两代摩崖碑刻七方,内容是宋代铅山知县黄永存、王九龄、胡季修、赵伯麟、章谦亨等善政事迹以及明代将军沐英等用兵神技。然而,这些题刻,因年岁久长,经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只能在古代典籍当中追寻其踪迹了。

人们不禁追问,这些历代先贤为何许人也,他们与章岩寺、章岩书院乃至铅山,又有怎样的功绩呢?翻阅史书,先贤遗迹跃然纸上,笃定而真实。黄永存(1117-1204),字坚叟,福建邵武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 (1154)进士,以荫补官,为虔州信丰尉,以平盗功赏阶从事郎,改知信州铅山,有善政,其累官至正议大夫,与朱熹为同一时代人且相识。王九龄,江苏毗陵人,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进士,调当涂县主簿,知铅山县。有一通刻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正月元宵日的章岩摩崖碑刻记载:“绍武黄公永存、毗陵王公九龄,旧宰铅山,催科不扰,财赋丰盈”。

其他摩崖碑刻记载,在黄永存、王九龄之后的第三十年和第五十年左右,铅山又有两位宽恤民情、廉勤不扰的知县,分别是胡季修和赵伯麟。此外,还载有南宋铅山知县章谦亨政绩,章谦亨,字牧叔,浙江吴兴人,绍定间(1228—1233),为铅山令,为政宽平,人称生佛,家置像而祀,勒石章岩,以志不忘。

宋、明以来,当地因章岩而定地名,附近村庄取名“章源”,章源之地及附近县域民众笃信“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心,立修齐志”的箴言奥义,因此善男信女常赴寺院诵经拜佛,而青年士子则选此处诵读儒家典籍。

明正德三年(1508),寺院单独开辟三间房屋专供士子读书,并立匾额“章岩书院”。明代诗人张祜在《同夏桂州、费鹅湖游章岩》中写道:“花坞鸟啼春欲暮,草堂云湿水东流”。在明代费元禄的《游章岩记》中,则载有“知朱徽国于此讲学,尚有‘宣梵院’三大字额在,徽国墨迹也”的史实,还有“顾苔藓剥蚀不可读,独辛稼轩、刘子羽二碣,稍可摩耳”以及有“登章岩右一室,则行脚僧结茅其上及先辈读书处也”的文句,可见章岩乃古人讲学、刻碑、诵读之最佳处。        

据载,明代嘉靖年间,先后担任过福建汀州知府、浙江杭州知府的丁洪携妻儿至章岩寺求问许愿,以“烟火冲天门,灯盏照书生”之诚心回响山谷,感天震地,留下了铅山美食“灯盏馃”之名。

清嘉庆十九年(1814),刘式典、陈世业又在章岩寺捐款建文公讲所,又名文公书院。书院薪火相传,文脉不断,一直延续后世。

往事越千年,在岁月的长河里,章岩寺与章岩书院交相辉映,共生共存,然而,古老的寺院和书院终究抵不过东流逝水,叶落缤纷,此后这里一度荒凉衰败。

自1999年开始,僧人妙禅等又在此处重建寺院。经多年建设,章岩寺梁柱涂金,殿宇巍峨,气势宏伟,然而其参差错落的布局,又与周边的山岩苍林碧池融为一体,故而章岩之地显得十分幽静。矗立在这里,回望星空,依然可以感受到皓月当空和光照万古,仿佛这里郎朗的读书声依然在空旷的山谷里回荡......


287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