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阅读民国时期的《铅山报》时,发现有四篇本报记者克英采写的《旅途写“C”字——铅山各乡镇掠影》,这个“C”有什么含义,我不明白。这四篇“掠影”分别写了汪二、湖坊、陈坊、港东、杨村,记者是否还写了其它乡镇,因报纸不全,无法确定。现将四篇“掠影”摘要如下,看看上世纪40年代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当时状况。
这篇“掠影”记者用了《河—弋公路腰点 “汪二渡”好繁华》的标题,文中写道:“记者去的那天,汪二渡刚好演完‘赌博戏’ ,沿途碰着一班赶赌朋友和许多看戏男女纷纷的回去。但意外的,当我抵汪二渡时,还有那么闹热,人们毫不觉得有会戏之后的寂聊之感!并不为奇——因汪二渡恰当弋阳到河口马路底腰点,所以往来的商客既多,歇息的旅人亦不少。那里的女子亦如河口的一样,‘时装’的也有,‘乡下姑娘’服饰者少见,街市上看来较以前为繁华。惟交易细微,自属‘乡市’ 气概。 ”
这篇“掠影”的题目是《湖坊街市狭静 老人忆往犹新》,摘录如下:“那里狭长底街市,平日生意很静,不过午后静得更为显著。但是四面的环境却很优美,有青山环绕,和一往尽然的田畴,出产大量的米。并有小河,现在可以行船。一程‘下水’,一程‘上水’折达河口。湖坊正当秋收之际,米价便宜,不少商人运米到河口出售。过去湖坊还产纸,因它多是‘生料’的,不及陈坊的纸,而渐被淘汰了。现在湖坊除普通的米之外,已没有其它的特产。”
《铅山报》这篇写陈坊“掠影”的文章,标题是《陈坊特产连史 需要科学改良》,文中称“陈坊是江西著名的‘连史’产地”,这里“尽是高高的青山,纵横峙列,宿雾连云,叠峰竞秀,紫竹成荫,水极涛冽,所产纸质特佳!”记者“觉得’连史’需要现代科学底改良,它的前途是可以说完全寄托在’不断地改良’上面的”。“陈坊目前的纸业贸易,并不差于石塘,现有纸号七、八家。”
这篇记者采写铅山乡镇关于港东、杨村的文章,标题是《港东“炮声隆隆” 杨村“香客”纷纷》,文章说:“港东那条小街,平日很静,但这时隐隐可闻’炮声隆隆’。” “杨村这时候非常的热闹,因为它有着各方来的许多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地去朝拜葛仙翁。街市上,饭铺里,处处都拥挤着’香客’。”文章提到“杨村街有两样点心顶走红运,一是小麻酵,它因便于人家携带上山;二是石灰粿,因它是斋的,迎合了朝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