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南泥湾精神”的当代回响——评民族歌剧《唱响南泥湾》

2023-07-19 09:24 光明网-《光明日报》   孙宗鹤  阅读:3234 

  作者:郭克俭(浙江师范大学施光南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邱正(浙江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硕士研究生)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在荣获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的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唱响南泥湾》中,创作于80年前、传颂着南泥湾精神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被反复咏唱,点燃了观众的初心豪情。

“南泥湾精神”的当代回响——评民族歌剧《唱响南泥湾》

民族歌剧《唱响南泥湾》剧照 资料图片

  《唱响南泥湾》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以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为背景,讲述了延安鲁艺青年与三五九旅战士之间相互学习、共促发展的动人故事。1939年2月,日军扫荡与国民党的包围封锁致使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严重的物资短缺,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八路军第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启了大生产运动。剧中的罗平政委的形象来源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的真实人物——罗章政委,还有很多主要事件也源自真实历史,如开荒竞赛、桦树皮写字等。

  在还原重要历史事件的基础上,主创团队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关键线索,讲述了一群初入社会的鲁艺学生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逐步成长为文艺战士的故事。卞雨情和吴野寒代表着延安鲁艺青年学生,他们不服输,渴望融入部队集体,既秉持学院艺术理论,又热爱民间文化艺术。艾叶儿与罗平则代表着三五九旅中毅然投身革命的战士形象。他们生活困苦,但仍对读书写字有着学习的渴望;他们自力更生,在荒凉的大地上开辟出新的沃土。正是三五九旅战士们的艰苦奋斗,才让“烂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

  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对陕北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吸纳及经典歌曲的穿插运用,让《唱响南泥湾》的民族性更为彰显。该剧在歌词创作中大量使用陕北民歌的衬词虚字与陕北方言的叠字表达,如“山峁峁哟”“绳花花”“学生娃”等。在乐器使用上,剧中出现了大量民族乐器,并以独特的三弦音色搭配民族性音调,赋予作品浓郁的陕北风情。作品对主要角色的音乐形象塑造,也匠心独具。比如卞雨晴是来自上海的富家小姐,一开始无法融入三五九旅战士的群体。所以,演员在主要唱段中采用较为洋气的唱腔,与战士的唱腔形成了鲜明对比。但随着剧情推进,卞雨晴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她逐渐意识到“文艺不是自说自话,要领是惊醒和感奋”。自此,她的唱腔风格开始逐渐显现出陕北特色。

  为了充分彰显民族歌剧的特质,全剧采用了独唱、合唱、对唱、重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尤其是合唱的多次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歌剧艺术的叙述手段和观察视角。在“黄土坡”的特殊舞台上,合唱队的站位将舞台空间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划分,不同的舞台空间呈现出不同的视角,同时也标志着情节上不同的空间转变与不规则的时间流速。

  随着舞台技术的进步,如今戏剧演出运用可移动式显示屏、折叠升降舞台、全息投影数字技术等新技术,使戏剧舞台逐步由“观赏式”转向“沉浸式”。《唱响南泥湾》却一反常态,全剧始终以极为简易的旋转“黄土坡”为舞台道具的全部,辅以显示屏与灯光的背景。“黄土坡”代表着剧情发生环境的地形特征,它的旋转与高低起伏形成了一种如水晶球、八音盒一般的舞台景观,实现空间的延伸和时间的凝滞。这种巧妙的舞台设计,打造出跨越时空的艺术景观,让“南泥湾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在剧中主要有四次“黄土高坡”360度不断旋转的情节。第一处是开场时,空无一人的“黄土高坡”独自旋转,对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进行交代,形成地质地貌景观;第二处是战士们歌唱《军民大生产》时,在“黄土坡”上高举农具呈现垦荒姿态,形成劳动大生产景观;第三处是在卞雨晴对罗政委的印象发生改观时,形成军民革命友谊景观;第四处是卞雨晴的文艺观发生重大转变时,构成文艺战士觉醒景观。四处舞台景观的形成,仿佛四幅定格的相片,让身处现代的我们对南泥湾精神形成了深刻的感知。

  讴歌伟大人民,传递红色精神,激励时代青年。《唱响南泥湾》以一座“黄土坡”勾起乡土生活的回忆,以一首《南泥湾》唤醒革命年代的时代记忆,以一部民族歌剧赓续青春芳华的红色基因,让“讲话”精神、鲁艺精神、南泥湾精神绽放出了新的时代光彩。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9日 16版)

323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