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观察】
时空距离更贴近 发展舞台更广阔
——“一小时生活圈”建设为大湾区青年提供无限机遇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骁 吴春燕 唐一歌
7月1日,“港车北上”正式施行,香港本地车牌私家车经审批预约后可驶入广东;6月11日,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顺利合龙,通车后深圳到中山的时间将缩短至30分钟……过去几年,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开通运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已基本形成。
香港居民当天往返到深圳购物吃饭,广州市民周末到江门、肇庆休闲度假,深港、广佛、珠澳跨城通勤成为现实……建设“一小时生活圈”不仅意味着大湾区居民日常消费休闲的选择增多、生活空间的扩展,对港澳青年来说,更意味着,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就业投资的成本降低、机遇无限。越来越多港澳青年“北上”发展,在大湾区大舞台逐梦圆梦。
日前,记者采访了几位在大湾区创业工作、参观学习的港澳青年,了解“一小时生活圈”带给他们的切身感受。
广深港高铁列车通过阳台山森林公园。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时空距离不断拉近
“我们从最新落成的莲塘口岸过关,然后乘车到达南沙,另有团员直接在香港西九龙站乘广深港高铁到庆盛站,全程用时仅45分钟。”6月24日周六一早,香港沙田区青年社区建设委员会主席刘德荣就带着80名香港青年来到广州南沙参观学习。
两天时间里,交流团到南沙香云纱文化创意园、南沙越秀国际金融中心、明珠湾开发展览中心、创享湾等地参观,了解非遗文化、南沙发展规划及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情况。
刘德荣介绍,本次活动是配合“百万青年看祖国”计划而推出,旨在让更多香港青少年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的发展。“如果没有如此便捷的交通条件,我们很难利用周末短短两天时间到广州这么多地方参观。”刘德荣感慨道,有了高铁,大湾区内的主要城市基本上一个小时都能到。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于2018年。高铁开通后,香港到广州时间缩短为40分钟,到深圳更是只要十几分钟,与内地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
“在此之前,搭乘从香港到广州的直通车,也就是绿皮火车,需要两三个小时,当天往返的话只能来开个会或者见个朋友,时间成本非常高。”广州睿资创投合伙人、香港青年林诺谦说。
2014年,林诺谦“北上”广州发展,2016年开始创业,从事金融投资。在粤近十年,他见证了大湾区交通网络的日臻完善,居民生活工作出行日益便利。
林诺谦说,高铁开通后,早上在香港吃完早餐来广州探亲访友或者商务洽谈,在广州吃完晚饭回香港都完全来得及。
记者从广铁集团获悉,今年端午假期,从6月21日至6月25日5天时间里,广深港高铁累计发送旅客138.3万人次。不断降低的交通时间成本不仅带来了人流,更带来了香港的资本、人才,对林诺谦来说,这些都是公司拓展业务的机遇。
如今,已在广州扎根的林诺谦每隔两三个星期还会回香港,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的他可以无限次往返。“现在往返粤港两地交通方式的选择也更加多样。”林诺谦介绍,除高铁外,7月1日以后香港单牌私家车经审批预约后可驶入广东,5月琶洲港澳客运码头正式投运后,坐船就能直达香港尖沙咀,“十分方便”。
5月3日,旅客经深圳罗湖口岸前往香港。新华社发
创业就业机会无限
2017年,香港青年叶兴华来到广东佛山,创办粤港澳创业服务平台工合空间。“相较于广州、深圳,佛山拥有独特的优势。”叶兴华介绍说,一是佛山制造业发达,二是生活成本更低,创业成本低。
工合空间虽在佛山,但是距离广州南站仅有十多分钟车程,交通便利程度很高。“很多人以为佛山很远,但其实距离香港路程不超过一个小时,从香港到我这里甚至比去深圳的一些区时间还短。”叶兴华说,“因此,有更多的客户愿意来看一看。”
截至目前,工合空间已累计孵化了200余个初创项目,其中港澳团队占比超六成。叶兴华介绍,作为一家创业服务机构,工合空间发挥“强链接能力”,集聚粤港澳三地政策资讯、创业资源,并提供法律、税务、市场等各类服务。“港澳青年来创业,对内地并不熟悉,希望了解内地的政策、创业资讯、法律相关的问题,有的还需要客户资源、合作伙伴,我们都可以快速有效与他们对接。”叶兴华说。
一次,有朋友找到叶兴华,希望他帮助推广云浮的黄皮。经过调研,他发现当地农产品包装不够吸引人。于是,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来自香港的设计团队与云浮一起,合作打造黄皮月饼,从此打开销路。
“所有资源的聚集与对接、工合空间‘强链接’作用的发挥,都有赖于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叶兴华坦言,交通便利化让大湾区内各类要素流动顺畅,也让创业机会更多。
从广州南沙开车一小时到珠海的拱北口岸或者新开通的青茂口岸,在这里过关进入澳门——每个周末,在南沙政务港澳服务中心工作的澳门籍政务服务专员黄丽芳都会走这条路线回家。
2021年,硕士毕业的黄丽芳在机缘巧合之下选择到南沙工作。“那时觉得广州工作节奏更快,个人未来发展的空间比较大,就决定抓住大湾区发展的机遇先留下来试试看。”
在一次聊天中,领导鼓励她用港澳居民习惯的方式做一些政务宣传的创新。“港澳居民比较喜欢看图文解说的资料。”上学时,黄丽芳曾在澳门特区政府做过类似广告宣传的实习,对此有一些经验。
于是,黄丽芳发挥自己的优势,并结合港澳人士的阅读习惯、语言习惯,策划制作了港澳专属“政务懒人包”,首期推出广州南沙政务服务中心篇,使用非常口语化的表达图文并茂地介绍政务服务中心不同窗口、区域的职能和可办事项,以及办公时间、地址、交通指引等。“这个系列目前已经策划了四、五期,未来还将推出商事登记篇、驾驶证篇。”黄丽芳说,“政务懒人包”关注的都是港澳人士在南沙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希望为港澳人士提供一个有温度的政务服务指引。
2021年9月,离拱北口岸不远处,青茂口岸开通并采取“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创新通关模式。“从青茂口岸过关我只需要刷一次证件,通关时间比传统口岸缩短一半,而且这里停车也比较方便。”黄丽芳说,期待未来会有更多便利粤澳往来的交通设施建成、通行政策落地。
港珠澳大桥。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便利往来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看,便捷的内部联系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优质生活圈’的题中应有之义。”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钟韵说。
“‘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之于港澳融入大湾区、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意义体现在硬件和软件支撑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表示,硬件上主要是基础设施特别是综合交通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软件上主要是人员及要素跨境通关范围的放宽、签注程序的简化、通关流程的智能化以及更深层次上的制度型开放,“一定程度上,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水平,是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志”。
钟韵认为,加快制度规则的“软联通”来匹配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硬件基础设施的作用,提升“一小时生活圈”建设水平,进而促进大湾区协同发展,提高大湾区作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过去几年,大湾区铁路公路建设成果丰硕。截至2021年年底,大湾区铁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5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972公里,大湾区内地九市高速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9.1公里,在国内外主要城市群中居于前列。在通关方面,莲塘/香园围口岸、新横琴口岸、青茂口岸开通,创新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一站式通关”等通关模式,“澳车北上”、内地与澳门驾驶证免试互认换领、“港车北上”政策先后落地,让港澳与内地联系更加紧密,粤港澳居民往来三地更加便利。
在钟韵看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成就,一方面展现了广东敞开怀抱欢迎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姿态,另一方面也有效打消了部分港澳居民到内地投资、生活、创业、就业对于来往不便的顾虑。未来,还可让更多港澳居民了解融入大湾区发展的便利,产生到内地交流参观体验的意愿。
“便利粤港澳居民交流往来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张玉阁建议,口岸通关方面,在确保总体安全和综合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通关程序,降低平均通关时间;高铁运营方面,可探索推动广深港高铁“公交化”运营;营商环境方面,可进一步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加快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4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