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田雅婷
她每天24小时开机,手机里存着几千个艾滋病患者的号码;由于担心患者联系不上,十几年不更换号码;很多患者亲切地将她称为“知心大姐”……她,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办公室主任王克荣。
王克荣与患者交流。受访者供图
王克荣的空闲时间很少,几十年来,她一直潜心于艾滋病防治工作,每天都忙着与患者交流,处理与艾滋病防治项目相关的事务。
1984年,王克荣从护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科工作。三年后,北京地坛医院接收了首例艾滋病患者。那时,人们对艾滋病缺乏正确认知,很多医务工作者在面对艾滋病患者时,也无法克服心理障碍。王克荣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病房看望艾滋病患者时的情景,虽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帽子、口罩、手套、鞋套,心里仍然非常紧张。
患者老李是一名工人,受伤治疗时不幸感染了艾滋病。那时,得了艾滋病就会被隔离,连家人都不敢去照顾。尽管内心忐忑,王克荣仍尽心尽职做好老李的护理工作,同时积极学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后来,随着接触的艾滋病患者越来越多,她敏锐地发现,很多患者在确诊时难以接受,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这时王克荣就成为阻止他们走向生命绝境的人。她认为,除了治疗,患者还需要心理安慰。于是,北京地坛医院1999年成立了“红丝带之家”,这是一个给予艾滋病患者综合关怀的社会团体,王克荣就是这个家庭的“大家长”。
她带领团队,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心理咨询、行为干预、法律援助;她走遍全国艾滋病重点高发区,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人员万余人,培养了大批志愿者;她还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理支持监测—心理情感支持—社区关怀管理”的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
近年来,王克荣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全国积极推广先进的艾滋病个案管理经验——培养专职人员作为个案管理师,他们为新确诊的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咨询和准备、服药依从性教育,并跟踪随访,将患者转入“红丝带之家”,进行长期管理。
最近,她和团队又针对艾滋病高发人群积极开展HIV抗体快检工作,促进艾滋病早发现早治疗。她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发展培养“红丝带之家”工作团队,提升团队能力水平,才能更好地为艾滋病患者提供综合医疗支持和人文关怀。
与“艾”同行几十年,当年那个第一次面对艾滋病患者紧张不安的年轻护士,如今已成为艾滋病患者最信赖的“家人”。王克荣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位荣获“贝利·马丁奖”的护士,还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南丁格尔奖”等荣誉。
“这些奖是颁给大家的,我自己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情。”王克荣说,她愿当一辈子爱的使者,帮助更多患者和家庭看到希望!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