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6月10日电 (记者 陈静)让文物“活起来”、非遗市集、在线与传承人共同沉浸式游园……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各区以不同的形式让非遗“点亮”生活,让文物“活”起来;各方探索开展多种沉浸式非遗体验,带人们在“十二时辰”中充分感受非遗魅力。
中医专家为民众义诊,传播中医文化。 静安区新闻办供图10日,来自中国各地的20多位非遗项目传承人在静安区文化馆举行主题沙龙。“非遗二代”“非遗三代”与动画、漫画、游戏、潮流玩具等不同领域的年轻艺术家、团队开展联合创作。双方自由组队,以龙年为主题进行创作,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融合出别具特色的新花样。据了解,上海静安区现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41项,在“静享非遗·安若雅集”静安区非遗主题活动中,一边是恬静闲适的古风集市,一边是传统民族音乐——江南丝竹与西方爵士音乐正在Swing互动,“时尚感”与“烟火气”在这里美美与共。
“云游圣三一堂”开播。 黄浦区文旅局供图当日举行的“大医‘静’诚”上海市中医医院义诊,邀请静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朱氏内科、唐氏妇科、徐氏(小圃)儿科诊疗医术、陈氏外科疗法、韩式肝病疗法的传承者为民众切脉问诊。10日,《2023年度静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专项资金申报指南》正式发布,希望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项目的宣传、保护和传承。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处长李晶致辞。 黄浦区文旅局供图在上海中心城区黄浦区,让文物“活起来”——考古黄浦年轮发布仪式开启了该区推动“海派城市考古”的新篇章。当日,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考古黄浦年轮”标志。该标志取该区地理范围为造型轮廓,融入树木年轮纹理元素,以红、蓝、绿三色分别代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搭配象征黄浦的主题色,清新淡雅,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
民众在古猗园体验顾家纸绣。 古猗园供图据悉,近年来,黄浦区超过90%的不可移动文物已配置“建筑可阅读”二维码,另有近20条各类主题的“海派城市考古”线路,串联起分散的文物建筑,勾勒出历史年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处长李晶当日表示,文化遗产既是“建筑中的好书”,也是上海历史的“精华读本”。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宿新宝表示,今后将定期推出“秒懂建筑”的短视频。
药斑布印染工艺展示。 古猗园供图据介绍,黄浦虽然是上海面积最小的区,但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在全上海的占比却近六分之一,分布密度为全市最高。近年来,该区推出的“海派城市考古”,希望借鉴传统考古范畴“价值发现”功能,让文物“活起来”,成为触发历史记忆、焕发时代新生的重要途径。黄浦区文旅局方面介绍,此番提出“考古黄浦年轮”的概念,旨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推广“海派城市考古”活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如今,随着“海派城市考古”项目的推进,黄浦区以“考古黄浦年轮”为主题,已推出“跟着书本去考古——心中的信仰,脚下的力量”“跟着画作去考古——探寻上海近现代美术文化带”“跟着城墙去考古——走进老城厢里的明代望族”三条概念线路,在活化文物、促进文旅融合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当日,考古行走——“寻找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在外滩”首发,3支队伍50余人次参与;“云游圣三一堂”同步开播。据悉,圣三一堂被认为是19世纪上海近代建筑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钟楼高逾48米,当时是外滩沿线的制高点。2019年,圣三一堂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派雕塑瓷制作展示。 古猗园供图在郊区嘉定,百年古园——古猗园内,江南丝竹、评弹、上海说唱等轮番上演。鸢飞鱼跃轩内,江南丝竹悦耳动听;白鹤亭内,黄渡沪书娓娓道来“白鹤南翔”的传说……徜徉亭台楼阁间,游人们可以沉浸式感受徐行武术、马陆蔑竹、顾家纸绣等传统文化之美。南门香樟林内的非遗市集热闹非凡:娄塘塌饼、长兴楼面点、华亭十月白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海派花丝镶嵌、形随心动的海派雕塑瓷制作等使人目不转睛。当日,直播互动游园体验活动同步展开,民众线上与传承人共享沉浸式游园“移步换景”之美。
据悉,上海古猗园是沪上首家“非遗主题公园”,也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当天开放的公园社会文物鉴定点吸引了众多民间收藏者。在古猗园的鸳鸯厅内,上海博物馆、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上海钱币学会等的专家们与收藏爱好者分享收藏经验、交流鉴赏知识。(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