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南粤青年在岭南大地用汗水书写青春之歌-中新网

2023-06-02 09:38 中国新闻网   朱延静  阅读:4514 

  中新网广州6月1日电 题:南粤青年在岭南大地用汗水书写青春之歌

  中新网记者 王坚

  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从核电工程“华龙一号”到海上导管平台“海基一号”,一座座大国工程拔地而起,离不开飘扬在一线的青年突击队旗帜。

  面朝钢筋水泥、脚踩黄沙厚土,每天奔走在核工程建设现场,这是张江龙的日常。25岁的他,是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短短两年半之间。虽然辛苦、压力大,但他甘之如饴,“因为追逐已久的梦终于成真,再累也值得”。

张江龙在华龙一号项目进行道路验收 岳青 摄 张江龙在华龙一号项目进行道路验收 岳青 摄

  少年时代,张江龙从影视作品中看到我国第一枚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画面,无比敬佩邓稼先、张蕴钰等功勋前辈,由此萌生了未来从事核电工作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张江龙深入了解核电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使命感油然而生。

  2020年,张江龙毕业后应聘进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当他刚刚正式接手“华龙一号”相关工作时,正赶上核电站从热试到装料的重要阶段,而他负责的厂房建设是装料环节的关键路径。

  按照原有的计划,厂房要在8个月之内建设完成,而张江龙和同事按照原定计划排出规划表后发现他们只剩下3个月时间。同时,张江龙不仅要管好这个周期内的土地建设,还要兼顾安装和调试的相关工作,一环扣一环,导致中间出现非常多杂糅在一起的交叉工作,协调建设极度困难。

  “工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调整。”时间紧、工期重,张江龙和其他同事想出了一套特殊情况下适用的工作模式,每天召集安装人员、调试人员、管理人员与承包商去编排第二天所有的工作安排,并且确保当天的工作内容全部完成,当日事当日毕。在这个模式下,“最终我们还是完美地匹配上装料的主要关键路径”,如期完成的工程让张江龙心里的自豪油然而生。

  如今张江龙参与建设的“华龙一号”,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已经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国产化率达到88%。

  2021年1月,中核集团宣布“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每台“华龙一号”机组装机容量116.1万千瓦,年均发电近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超3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800万吨。

  而在汕头辽阔蔚蓝的海洋上,伫立的那一台台笔挺的风机,通过向岸吹来的海风带动扇叶的旋转,点亮了万家灯火。当初入职场斗志满满的新时代青年蔡桐,与起步伊始信念坚定的大唐汕头新能源公司宿命般地相遇了,碰撞出蓬勃生命力的火花。

  大学期间,就读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蔡桐完成了一项省级立项的大创项目,项目内容涉及波浪能发电。“从白天到晚上,我都是在跟水呀、海呀、电呀打交道。”日夜地钻研让蔡桐和海洋间的联结得到了质的深化,作为一个在海滨城市长大的孩子,她觉得“毕业以后如果能够从事跟大海有关的事业,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2021年秋招时,蔡桐向大唐汕头新能源公司投递简历,并经历面试成为其中的一员。入职后不久,蔡桐便参与到南澳项目的建设之中。

  由于没有海上作业的经验,蔡桐翻阅了大量资料,并与在海上施工的老职工积极联络沟通。项目投产后,她迅速进入巡检班组,实务技能过硬的她在每次抽查考试中都能获得佳绩。

  项目建设期间,船只起伏,在茫茫海面上只见船机作业、风机矗立,千名施工人员目标坚定、分工明确,好似一场“千人大会战”,眼前的那一刻,蔡桐感到无比震撼。“这是我们一起努力打下的江山,它是汕头市的第一海上风电项目!”她感慨,一路的艰辛与汗水终于迎来了回报。

姚一帆在深中通道沉管隧道E30管节基槽进行淤泥取样(左一) 岳青 摄 姚一帆在深中通道沉管隧道E30管节基槽进行淤泥取样(左一) 岳青 摄

  中交广航局的姚一帆于海底40米深处“海底绣花”,将沉管拼接的精度控制在50厘米之内;中建铁投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的方增杰与卷尺和图纸为伴,用质检扣好佛山地铁三号线施工的“第一颗扣子”……青年们的汗水,在无声中推进大湾区的飞速建设。(完)

【编辑:朱延静】
209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