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听一线科技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点亮精神火炬 逐梦科技强国
编者按
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长期以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努力、接续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科技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更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当前,走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亟须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本期,让我们走近几位基层科技工作者,在他们的奋斗故事中感受“科技报国”的火热情怀。
机器人选手在2023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天津国际邀请赛上比赛。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向着大洋深处进军
讲述人:“时代楷模”、湖南科技大学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 万步炎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那时我国海洋勘探开发刚刚起步,长沙矿山研究院着手组建海洋采矿研究室。带着对海洋的无限向往,我第一个报了名。1992年,我受邀去日本开展海洋技术合作研究。趁着这个机会,我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一年后,我交出的成果让日方非常吃惊,他们开出比国内高近百倍的工资挽留我。我没有动心,毅然回国。
1998年,我第一次登上远洋科考船,整整一周的海上颠簸,让我吐得昏天黑地。但比晕船还难受的是,我发现船上几乎所有的钻探装备都不是国产的。更让人痛心的是,从国外高价租来的深海钻机,在海上干了几个月,一个样品也没取到。受此触动,我发誓: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深海钻机。
一切从零起步。我带领团队开始一项项技术攻关,并自学了许多以前从未涉足的学科。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此后,针对我国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勘探、海底工程地质勘察、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保压取芯钻探等系列“卡脖子”问题,我们相继研发了海底中深孔钻机、“海牛Ⅰ号”海底多用途钻机系统、“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等。从0.7米到20米、60米,一直到231米,我们一次次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将深海资源与地质勘探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了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如今,我们在太平洋、印度洋洋底,在我国南海、东海等海域下钻了2000多个“中国孔”,探明矿藏储量、品位和埋藏形态,勾勒出一幅幅深海“藏宝图”。
目前,“海牛Ⅲ号”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已正式启动,不久的将来,“海牛”家族还会有更多成员。向着更深更广阔的海底进军,我们誓言要做就做最好。
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某测试车间,科研人员在交流。新华社发
盐碱滩上蔬果香
讲述人: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科协副主席(挂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赵金霞
在宁夏北部,大片盐碱地像皮癣一样覆盖平原,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就是不出粮。我所在的大武口区有6万亩耕地,一半都是中重度盐碱地。放块砖头在田里,个把月就能变成盐碱疙瘩。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南部山区4万多移民陆续搬迁到这里。可是,因为盐碱地种粮填不饱肚子,不少人又返回大山。2008年,这里建成了1400多栋蔬菜温棚,可换过的土壤不久便返碱返盐,好不容易长成的蔬菜因品相不好卖不出去,成了“烫手山芋”。大家纷纷弃棚,外出打工。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带头成立科技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找问题、寻专家,试了无数遍,都没能从根儿上解决问题。后来,我们以盐碱地蔬菜温棚作为试验田,逐步探索出客土沙培、高垄栽培、秸秆反应堆、蚯蚓生物等综合改良盐碱地设施农业的新技术。我们还尝试应用秸秆,既调节土壤结构、防治病虫害,也实现了增产促收。土壤改良后,第一茬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提升了一大截,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纷纷返乡种菜。
种地的移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我就把专业术语编成顺口溜、做成小卡片、制成小册子,用“大白话”面对面讲解,在田间手把手演示,农民看得清、听得懂、学得会,热情特别高。也有些农民担心有风险,不敢放手试,我就入户拉家常,跟他们聊种植,还给他们一些新肥料和新品种免费试用。渐渐地,他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也纷纷加入进来。
科技兴农,需要更多专业力量。我们吸纳年轻技术人员加入科技志愿服务队,挑选30个科技示范户组成“田秀才”科技服务队,通过“传帮带”推广农业技术,还和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合作,成立了3个农业科技专家小院,联合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前两年,隆惠村引进香菇地表种植,种出的香菇颜色发黑、表皮发黏。我请来专家“问诊把脉”、现场指导,将香菇改为立体栽培,不仅产量大幅提高,优质品率更是超过了50%。2022年,隆惠村香菇产业实现收入50多万元,往日的集体经济“空壳村”,摇身一变成了乡村振兴样板村。
这些年,我还为农民积极争取项目,推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绿色保健“大处方”技术等20多项,推广8项盐碱地蔬菜绿色生产技术,500多栋盐碱地温棚成了高效农业的样板,有机肥改良盐碱地2万亩,新建设施蔬菜基地1000多亩,建成永久性蔬菜基地4000亩。
我相信,有了农业科技这根致富“金扁担”,盐碱地上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科研人员在国家工业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废水样本进行实验。新华社发
让数学“走进现实”促发展
讲述人:吉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兼公共数学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 张 然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中,许多关键问题的解决都高度依赖计算数学。
比如,航空轮胎研制这个“卡脖子”问题,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数字设计。为此,我们正在进行航空轮胎综合性能仿真平台的构建,利用前沿数值计算方法,自主开发复杂工况下航空轮胎本构关系的核心数字设计软件。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试错,我们矢志不渝,不断向着既定目标迈进。
很多人都觉得基础科学离现实很远,其实并不是这样。
2020年3月初,我收到了来自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支援武汉抗疫医疗队的求助。他们在救治患者过程中发现口咽拭子和鼻咽拭子标本的临床阳性检出率有差异,急切希望得到二者之间差异的定量分析。我们团队立即着手分析。经过两天两夜奋战,终于完成了对检测数据的分析和验证,为抗疫前线核酸采集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科研工作者的“指挥棒”。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需要从事科研事业的奋进者,更需要甘为人梯的引路人,努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我期盼,学生们能成长为科研关键位置上的一颗颗“螺丝钉”,在现代化建设中立得住、有担当。
2023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参展人员在介绍量子安全U盾产品。新华社发
用“智慧照明”扮靓山城
讲述人:LED智能工程重庆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重庆绿色科技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 邓明鉴
傍晚时分,重庆嘉陵江畔,一盏盏路灯依次点亮,漫步江滨的游客,尽情拍摄着美丽的山城夜景……这些路灯,采用的是我发明的五基色LED光源照明技术,可根据环境变化自动将灯光调整至最舒适的色温色彩照明值,耗电量比普通路灯低一半。
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我行走在重庆大街上,抬头看到昏暗的路灯时,萌生了一个想法:研制出灯光清晰、色彩鲜艳、色温舒适的路灯来照亮城市。经过10多年潜心钻研,终于成功研造了第一盏五基色全光谱路灯产品。后来,我又带领团队搭建“智慧城市”路灯夜景灯饰联动共享管理平台,搭载五基色全光谱LED智慧路灯,精细化调控灯光色温、色彩、亮度,实现城市道路“智慧照明”。
在深入乡村的调研中,我发现教室照明对孩子们的视力影响很大,虽然许多学校进行了教室照明改造,但亮度不足、频闪、眩光等问题依然存在。于是,我又埋头苦干,成功研造出全光谱光源多色温教室照明通用护眼灯。由于采用了红绿蓝白黄五基色LED混光技术,这类护眼灯能够更好保护孩子们的视力。
近几年,我向多所边远山区学校捐赠了数万盏护眼照明灯具,惠及3万多名学生。为了推进LED照明行业高质量发展,我还免费提供“智慧城市”智慧照明共享管理平台给LED照明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使用。
为“智慧城市”点亮万家灯火,我们责无旁贷。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在麦田中进行土壤取样。新华社发
走好“从车间到市场”每一步
讲述人:特变电工新疆电缆有限公司装备产线总工程师 于海波
2004年,我从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同年就进入特变电工新疆线缆厂工作。19年来,凭借刻苦钻研的精神,我专注于新技术、新产品设计研发,逐渐成长为团队的研发带头人。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企业为每个新员工都配了一位师傅。正是经验丰富的专家师傅手把手教导,让我迅速掌握了实操经验。那段日子,在师傅悉心指导下,我一边跑车间解决各类技术工艺问题,一边跑市场了解市场风向。
技术创新之路绝非“一路繁花”,更多时候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我带领团队研发的第一个项目——超柔性防火电缆就遇到了不小的挑战。样品试制过程中,使用的新材料挤出黏度大,反复十多次挤出都没能达到预期要求,而且,产品生产过程中材料特别容易焦烧粘连。怎么办?反复试验、必须成功!抱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我带领团队迎难而上,通过模具设计、挤出机冷却方式调整等途径,终于解决了一项项工艺难题,产品质量有了保障,批量生产成为现实。
此后,结合建筑消防系统供电安全需求,我和团队又研发出矿物质绝缘柔性防火电缆新产品。在研发过程中,为解决该产品安装连接安全性问题,我们细化了设备操作规范,对关键流程进行了工艺固化规定,确保其成功推向市场,相关新产品成功应用于乌鲁木齐地铁一号线、新疆大剧院等项目。
如今,我和团队开发的20多项市场急需新产品中,已有7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我也被评为自治区“最美科技工作者”。现在,企业每年的创新投入都在销售收入的3%以上,同时也把新产品利润的10%用来激励研发和销售团队。良好的科研环境,更加坚定了我们精益求精的决心和信心。我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从车间到市场,只有把研发的每一步都做好,才能给工厂创造效益、给社会创造价值、给百姓带来幸福。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龙军、禹爱华、王建宏、张文攀、任爽、李宏、张国圣、李慧、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云杰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