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作者:陈万勇(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员,杭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
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好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开展。同时,还要大力突破每周1个课时的局限,强化综合实施,引导家庭发挥基础作用,做好劳动教育的日常化开展。只有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要让劳动教育在家庭落细落实,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
宣传引导,优化家长劳动教育观念
学校要充分发挥在开展劳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利用校园报刊、网页、微博、公众号、家校通、视频号等各种媒介和渠道,向家长宣传劳动和劳动教育。
在宣传内容上,要尽量丰富多彩,既可以有国家的相关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学者名人的观点,也可以有学校的计划、举措,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场景,孩子们的劳动经历、体悟和收获。
在宣传形式上,要尽量生动活泼,少搞长篇大论,多用图文结合,及时传播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鲜活画面。通过内容精选、形式活泼的主题宣传,引导家长真正认识到:即使在智能时代,劳动依然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做好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形成自食其力、勤劳俭朴、拼搏奋斗、积极向上的品质,在手脑并用中接触自然、认识生物、拓宽视野、促进智力发展,在“具身”体验中锻炼肌肉骨骼、增强心肺功能、发育脑部神经、减轻学习压力和精神负担,在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成长为心智健全、素质优良的时代新人。
培训赋能,提升家长劳动教育能力
家庭劳动教育虽然不像学科教学那样专业,但仍然要讲科学性和艺术性,需要施教者具备相应的胜任力。为此,学校应该主动承担《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的职责,加强培训和指导,切实提升家长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能力。家长培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要以方便家长和赋能家长为旨归,作好顶层规划和系统设计。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可围绕“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展开。
针对“为什么”,核心就是要尽量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家长讲明家庭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家长帮助孩子“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激发青少年创新性和思辨性思维,通过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发现生活之美和人生之美,逐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的教育目标”。
针对“做什么”,核心就是要对照最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核心素养为目标,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主要内容,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分年级研发设计《家庭劳动清单》,让家长清楚地知道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从事的劳动内容。
针对“怎么做”,核心就是要梳理《家庭劳动清单》中的重点和难点,靶向性地为家长搭建劳动教育“支架”,提供劳动教育资源,并适时答疑解难,让家长学习相关的劳动技能,掌握正确的劳动教育方法,从而高质量地开展家庭劳动教育。
此外,培训的主体可以多元构成,既可以是高校的学者、行业的专家,也可以是学有所长的教师、行有所成的家长;培训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应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讲座与案例结合,最大程度地方便家长参与,让家长学有所获,学而致用。
多方协同,强化家庭劳动教育支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推进家庭劳动教育,政府必须加强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大力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主流媒体应旗帜鲜明唱响主旋律,创新传播方式,采用微型理论解析、典型事迹展播、先进人物访谈等形式,通过新媒体、短视频、宣传栏、招贴海报等途径,宣传劳动模范和劳模精神,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普遍观念,以及重视、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配置必要的资源。智能时代,劳动实践的机会在逐步减少;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实践的场景也在变少且不易获得。为此,各级政府有必要作好顶层规划,有意识、有计划地建设一些功能丰富、类型多样、设施齐备、交通便捷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场所,配置数量合理的劳动教育指导人员,向学校和家庭开放;街道、社区、青少年宫也可以充分利用场地,添置设备,优化布局,新增劳动教育的功能,加强既有场地的综合利用。
再次,要组织丰富的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可以和学校、社区加强联动,利用劳动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二十四节气、劳动实践周等时间节点,组织“劳模工匠跟岗体验”“传统节气劳动实践”“技艺大比拼”“趣味农运会”等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到田间地头,下到工厂企业,和农民一起播种收割,和工人并肩生产作业,从而在真实的劳动中得到体验、锻炼和教育。
总之,只有多方联动,协力同心,才能为劳动教育创造坚强有力的条件保障,推动劳动教育在家庭落细落实。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6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