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美禄(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通山县,那里是幕阜山脉的中段,山上多湘妃竹。清明过后,下一场春雨,竹笋便陆续钻了出来;到立夏前后,臻于极盛。竹笋水灵鲜嫩,箨上有美纹,凑近了闻,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由于满山都是,用“好竹连山觉笋香”一句诗来概括,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竹笋图(局部) 丰子恺
在公历与农历两种时间体系中,我的家乡更注重农历时间。在那里,立夏不只是一个节气,还是一个节日。立夏食笋,是当地不易的习俗——因为大家普遍相信这一天吃笋可以强健脚杆。小时候不知究竟,长大以后才知道这与原始思维有关:因为竹笋空中带节,与脚杆相似,生长起来却不屈不挠;而立夏之后便是繁忙的夏天,在这个农事猬集的季节,农人自然希望脚杆强健,于是便把这种愿望以食笋的方式体现出来。我原本以为这是家乡特有的风俗,后来读到浙籍文人周作人《立夏》一诗中的句子“吃过一株健脚笋,更加蹦跳有精神”,方知这种信仰具有普遍性。
家乡人把想象的美味佳肴编成了两句打油诗:“东山木耳西山笋,南海燕窝北海参。”这两句打油诗,作为令人向往的美食谱,竹笋名列其间,足见其分量之重。好物人多必欲得之,立夏前后,抽笋就成为了家乡人最重要的事务之一。甚至连远嫁他乡的女儿,都不忘在这段时间里以归省之名回娘家打抽丰。
古人有诗道“养竹不除当路笋”“护持新笋似婴儿”。在我的家乡,也一直流传着“不怕金刚背竹,就怕小鬼抽笋”的俗谚。在这些话语的背后,凝聚着爱护幼笋,爱护竹林以及保护环境生态的意识。竹笋虽是美味佳肴,但吃笋要有节制,须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那便是杀死了“现在”,当然也杀死了“将来”。
既要爱护竹林,又要吃笋应景,那么怎么样把握才算恰当呢?沈复《浮生六记》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侵晓入园,笋上无露珠,则不成竹,遂取而食之。”也就是说,可以笋上有无露珠,决定笋之去留。顶上有露珠的笋子,将来可以长成竹,便不宜抽食;顶上没有露珠的笋子,注定了长不成竹,则不妨抽而食之。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2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