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躬耕治学 做青年的知心人与引路人

2023-05-06 08:44 光明网-《光明日报》   张倩  阅读:4288 

  编者按

  青年的健康成长,需要无数力量的关爱与托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并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而在去年5月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各级党委(党组)要倾注极大热忱研究青年成长规律和时代特点,拿出极大精力抓青年工作,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研究青年成长规律和时代特点”,很多学者从青年时期踏上学术之路起便致力于此。在课堂上、街巷中、田地间,他们沉下心、俯下身,关注青年特点、回应青年诉求,用脚步丈量青春的广度,用文字为青春写下生动注脚。今天,让我们聆听几位青年学者走近青年、研究青年、引导青年的治学故事,从中感受青春的澎湃活力与绚丽风采。

躬耕治学 做青年的知心人与引路人

国网福建超高压公司带电班检修工准备开展输电线路带电检修作业。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青春为伴 共度韶光

  讲述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徐川

  作为一名基层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我跟青年结缘、与青年相伴已经十几年,也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步确定了人生的努力方向:做一名让青年终生难忘的陪伴者。

  在从事青年工作的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只有走近青年,才能倾听青年;只有融入青年,才能了解青年;只有陪伴青年,才能影响青年。简单说,就是通过九个字做好青年工作:找得到、聊得来、信得过。

  青年所在,就是我们的阵地所在、工作所在、服务所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已经是“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生活状态。因此,十多年来,从早期校园社区BBS到博客,再到人人网、微信公众号,变化的是平台,不变的是陪伴。目前,我运营的“南航徐川”微信平台服务全国30多万名师生,迄今回答咨询数十万条。建一个网络平台并不难,难的是要赋予这个平台温度、性格和生命力。所以这十多年来,我坚持以“陪伴”为特色,48小时内回应青年的在线咨询。这种即时和全天候的在线陪伴、互动交流畅通了沟通渠道,形成了信任路径,建立了情感链接。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也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十几年来,我主动回应青年关切,聚焦青年思想上的难点、疑点、热点和痛点,努力“把后台的问题变成前台的选题”。同时,我把情感、求职、三观、理想、交际、升学等和青年相关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命题和写作的选题,创作了数十篇专题文章,形成了认同和共识。比如,以重要日期为契机,连续推出《青年节里谈中国》《建党节里谈信仰》《国庆节里谈爱国》《除夕之夜谈传统》等系列文章,形成了“节日谈”“答学生问”“党课”“传统文化课”等多个栏目品牌,累计收获了数百万浏览量。

  要想跟青年走到一起、聊到一起,就要学会倾听,有共同语言,要使用“青言青语”“网言网语”,用简明质朴的大白话、大实话,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让青年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另外,青年处于人生道路起步阶段,会遇到很多困难,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助力青年扛过压力、发展成才。这些年,面对学校里因患病等原因而遭遇人生困顿的青年,我发起成立“川流不息”爱心公益基金,陆续筹资54万元,第一时间为他们送去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

  曾有很多人问我,未来还打算做什么?其实,我的梦想不曾改变:用一生时间做学生终生难忘的陪伴者,把更多有坚定信仰的人会聚在一起,把“我”变成“我们”,共同支撑起青年成长的万里长空。

躬耕治学 做青年的知心人与引路人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天津火箭公司总装测试车间,工程师在观察火箭某部件。新华社发

  到农村去扎根成长

  讲述人: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 李涛

  我出生在四川省绵阳市,但从小跟着外婆在农村生活。夜空中的萤火虫、稻香远飘的水田、清澈见底的溪流时常萦绕心头。大学本科毕业后,我进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工作,开始关注城乡教育问题。之后,攻读硕士、博士,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做了博士后,一直致力于农村教育研究,对农村青年的关注越来越多。

  时代变迁,农村教育也在悄然改变,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有更多青年愿意扎根乡土、反哺故乡,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农村未来的发展之路。

  2013年以来,我与团队对我国中西部20多个省区市的偏远乡村学校展开了大样本定量调查,又在四川和广西对农村教育展开了长达三年的田野驻村调查和定性研究。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年正奔赴乡村,参与到乡村教育、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之中,为改变乡村社会默默努力。

  现实中,乡村青年教师多来自农村家庭,平时居住在乡村学校周围,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和日常乡土经验。近年来,非师范生比例在快速升高,更容易发挥多学科融合的教学优势。乡村青年教师正在为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注入强劲动力。

  比如,很多乡村青年教师肩负着控辍保学、教育扶贫、农业指导、安全检查等多项社会职能。在脱贫攻坚中,他们通过“结亲”“交友”等方式走入农村贫困家庭,利用项目帮扶等多种渠道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他们中的很多人,与农村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示范与推动作用。记得有位青年教师曾对我说:“我的梦想就是让乡村孩子学知识、做好事,让他们有能力改变自身、家庭和家乡的面貌。”

  近几年,有很多农村青年学子选择回乡创业就业,为家乡发展尽己所能。我负责的“疫情背景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综合调查”课题组于2020年开始对应届毕业生展开年度追踪调查。研究发现,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间,“教育领域”都是农村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占比最高的行业,农村籍毕业生比城镇籍毕业生更倾向于去县城及以下的基层就业,也具有更强烈的基层创业倾向。

  这些宝贵的调研经历,让我看到有更多青年正扎根祖国广袤土地,为乡村振兴贡献聪明智慧。如今,有更多力量充实到我们的研究团队,也有更多毕业生投身乡土中国。作为一名学者,我会带领更多学生潜心治学,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躬耕治学 做青年的知心人与引路人

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青年消防员在进行训练。新华社发

  青年人才在科创舞台“唱主角”

  讲述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孙锐

  从事人才战略和人才政策研究十几年来,我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关注较多。近年,我牵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关键问题研究”,这让我有更多机会走到青年人才群体中,和他们对话,深入了解他们。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我在北京、深圳、广州等地的创新中心、前沿机构或是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走访调研时,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今天的青年拥有了更多“挑大梁”“唱主角”的契机,人才年轻化、高端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尤为显著。

  例如,我曾调研过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这里青年人才云集,一直潜心于原创基础研究。“科学发现就要靠能闯能干的年轻人。”调研中,该所所长王晓东教授说过的话让我记忆犹新。该所副所长邵峰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只有43岁,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在他们的带领下,青年人才在科学领域自由探索,充分释放潜力。

  深圳光启研究院同样令我印象深刻。这是一个由来自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和牛津大学的5名80后博士联合创办的机构,近年来已在《科学》《物理学快报》等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上百篇。院长刘若鹏介绍,一流的年轻博士团队为其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以国际顶尖科研人员为标杆,他们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团队,力争推动智力成果向产业价值转化。现在,光启研究院已经实现了国际化超材料底层技术专利全覆盖。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也让我对青年人才创造力有了新的认识。研究院先后参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等重大科研任务,成为生命科学的世界级前沿机构。其中,青年人才被赋予重任。比如,1992年出生的赵柏闻,以高中肄业生身份担任人类基因组实验室主任,带领团队在3年里破译了约2000个智力超群人员DNA,2013年成为最年轻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仔细一想,这些团队都有共同特点:集聚了年轻的创新人才,鼓励青年打破条框,攻克世界科技难题。当前,我们要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要培养、集聚和使用一大批年轻且具有创新活力的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和科技创新人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给予他们信任支持、自由空间,为其发挥才能营造环境。

  希望中国青年人才都能担负时代使命,将“小我”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实践之中,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添续力量。

躬耕治学 做青年的知心人与引路人

哈尔滨动车段整备库内,机械师在检查部件。新华社发

  深入理解才能支持引导

  讲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朱迪

  我是一名80后,研究80后时,有很多感同身受的地方,因为这一点,我始终秉持着“主动理解、支持引导”的青年研究思路。

  我们团队关注各类青年群体,包括大学生、白领、农民工以及近几年兴起的新职业青年,也非常关注青少年和家庭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保护和网络素养。这些年的研究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社会各界对青年群体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团队承担了来自国家高端智库、各级共青团组织、教育主管部门、企业以及媒体等社会各界的课题委托合作,大家都在真诚地研究青少年成长规律和时代特点,以求促进其更好成长发展。

  研究中最大的感受,是当代青年对家国美好、幸福生活有着强烈追求,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红利,也为青年追求幸福生活创造了条件。数据表明,越来越多当代青年对工作、生活有清晰规划,知识水平和思想意识不断提高;通过服务社会、帮助他人获得真正的幸福,成为青年普遍崇尚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新业态新职业,满足了新世代青年的工作和生活需求。未来社会,“斜杠青年”、身兼数职可能成为常态,青年更注重工作与兴趣、家庭、生活相协调,绝大多数青年能够直面压力、积极行动,愿意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和国家的“大目标”。

  越来越多的青年参与到公益慈善、志愿服务之中,推动国家和社会更美好。在这些青年力量中,很多是95后新世代农民工。我们发现,相对于前几代农民工,95后农民工具有更强的本地认同,这源于他们与前几代农民工相比更高的经济社会地位、更包容友善的城市氛围,而这些都是促进青年投身社会、参与城市建设的有利因素。

  当今的中国青年拥有更高质量的成长环境、更多更丰富的发展机遇,应努力提升自我,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我们会更加主动关注青年状况和发展需求,做好他们的“知心人”和“引路人”,支持、引导青年成长成才,为社会进步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躬耕治学 做青年的知心人与引路人

重庆市大足区棠香街道水峰社区,暑期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玩游戏。黄舒摄/光明图片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5日 07版)

217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