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有新招——
围绕“扩促兜” 打出“组合拳”
光明日报记者 邱玥 光明日报通讯员 尹泽人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27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详解。
综合施策,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今年以来,在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的有力支撑下,就业形势逐步恢复,保持总体稳定。但稳的基础仍不牢固,就业工作也面临新的困难。”人社部副部长俞家栋指出。
俞家栋表示,《通知》立足外部环境变化和就业形势需要,兼顾政策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聚焦就业领域重点和难点,围绕“扩、促、兜”综合施策,打出今年稳就业政策“组合拳”。
扩——多方位扩大就业容量。聚焦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企业扩岗支持,加强政策激励,提振市场信心,培育就业新增长点。
促——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聚焦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的情况,千方百计稳住公共部门岗位规模、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努力稳住毕业生就业水平。
兜——多层次兜牢民生底线。聚焦困难群体求职就业面临的问题,分层分类提供就业援助、失业保障和社会救助,扎紧扎牢民生安全网。
俞家栋表示,今年以来,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经济企稳向好,就业形势稳中有升,主要就业指标逐月回稳,困难群体就业得到相应保障。各地抢抓发展机遇,落实惠企利民政策,一季度支出就业补助资金265亿元、失业保险基金349亿元;掀起“春风行动”热潮,举办招聘活动近6万场,发布岗位3800万个,市场热度回升,就业工作开局良好。前3个月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同比增加12万人;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5.3%;3月末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074万人。
俞家栋同时坦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就业形势稳中承压、稳中有忧,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部分高技能人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劳动者在就业领域还面临一些难题。他表示,将从稳定就业基本盘、拓展就业增长点、保障重点群体、促进供需匹配、提升就业质量五方面着手,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确保目标任务完成,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拓宽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窗口期,据统计,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1158万人。俞家栋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创历史新高,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依然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此次《通知》将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要内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突出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方向,着力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激励企业吸纳。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我们将延续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政策对象由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扩展到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享受主体由中小微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同时,将延续实施国有企业一次性增人增资政策,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俞家栋介绍,二是积极拓宽基层就业空间,稳定“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工作。三是稳定公共岗位,积极挖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岗位存量,加大补员力度,稳定招录、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合理确定招录、招聘时间。四是促进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对创业毕业生,按规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简化担保手续,对符合条件的落实免除反担保的要求;对灵活就业毕业生,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措施,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并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支持。五是扩大见习规模,实施2023年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重点开发一批科研类、技能类、管理类岗位,推出一批示范性岗位;对吸纳就业见习的单位给予见习补贴,对见习期未满与见习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剩余期限见习补贴。
据人社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司长张文淼介绍,今年“三支一扶”计划招募3.4万名高校毕业生,招募名额向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倾斜,向脱贫家庭、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倾斜。国资委社会责任局局长李军表示,为做好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资委进一步督促指导国资央企稳定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做到提早部署、精心组织、完善机制。
五大举措,助力企业吸纳就业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表示,此次《通知》作出了专门安排,要求打出“降、贷、返、补、提”等政策“组合拳”,倾斜支持吸纳就业多的行业企业,更好激发企业活力,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增量。
张莹具体介绍,降,就是将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实施至2024年底;贷,就是用好创业担保贷款、稳岗扩岗贷款,解决企业融资需求;返,就是继续对不裁员和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补,就是加大各项就业补贴政策落实力度;提,就是支持企业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员工技能。
李军表示,国资委也将持续推动国有企业做好稳就业相关工作。一方面,推动企业通过扩大有效投资、超前储备人才、发挥产业链带动作用等务实举措,努力挖掘招聘规模空间,提供更多见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遵循企业经营发展规律,从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出发,积极运用人力资源服务等市场化手段,规范程序、择优录用,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28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