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徐行草编传承人王勤: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碰出非遗文化新魅力-中新网

2023-04-24 15:15 中国新闻网   刘欢  阅读:3643 

  中新网上海4月24日电 (记者 缪璐)几根黄草在王勤的手指间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便勾勒出漂亮的形状与纹样。用其制成的作品,不仅进过唐朝宫廷,还登上过进博会的舞台,这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

  草编是大自然给予上海嘉定徐行的一份厚礼。徐行草编用的原料黄草,只在徐行一带河滩上生长,移入他乡,就会水土不服。这项技艺出世于唐代、兴盛于明清,一直传承至今。

  上世纪八十年代,徐行草编进入鼎盛时期,远销日本、美国、欧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徐行草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又入选为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王勤是“徐行草编工艺”上海市级传承人,干这行已有30多年。上小学时,她的心就被黄草编织“栓住了”。在奶奶、外婆、妈妈的熏陶下,很快掌握了黄草编织技艺,而且进步神速。到了上中学时,大人手里的草编活,王勤都能拿得起来,制成的作品还能拿到市场上出售。

  机缘巧合,热爱草编的王勤结识了徐行草编市级传承人、草编设计大师计学成,她虚心向计师傅请教,拜他为师,也开始了她更全面学习徐行草编的征程。2014年师傅退休后,王勤开始正式接手工作室的各项工作。

用黄草编成的包 缪璐 摄 用黄草编成的包 缪璐 摄

  徐行民间曾有“编筐打篓,养活九口”的俗语,黄草编织曾是徐行农民的主要副业,家家户户都会种植黄草。由于现在草编收益低,徐行鲜有农户自行种植黄草,为了保证徐行草编的原料,政府专门开辟出一块土地进行黄草种植。

  据王勤介绍,每年3月底4月初时要进行黄草播种,五六十天左右,秧苗长到15厘米时,进行移栽和施肥管理,7月底8月初的时候进行收割。“收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中间如果被折了就会有一个伤疤,这一段就不能用了,所以有时候黄草的收成也是靠天吃饭,如果收的时候遇到台风,就会受到很大影响。”王勤接受采访时说。

  收好晒干的黄草,还要经过去苋、开劈、染色、搓绞、模具、编织等步骤,才能成为一件件艺术品。在“传艺春晖”徐行草编展示厅,不仅有花纹精细的草编包包、拖鞋、果盘、杯垫等日常用品,还有草编的“中共一大会址”和“红船”等艺术作品。

  跟随师傅计学成十余年的时间里,王勤亲眼目睹已经上了年龄的师傅仍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各个乡村间,教一些村民画图纸,指导他们编草编。“当时看到师傅这样不计酬劳,全身心付出想把这项技术传承下去,我深受感动,当时就想着我一定也要将师傅的这份传承之心继承下去。”王勤说。

  王勤坦言,徐行草编在现代社会要传承,要更有魅力,就必须要不断创新,要探索将传统平面编织转向立体编织,还要将草编与其他元素进行融合,使传统草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尝试了将草编与漆器、木器、瓷器等结合,做成摆件装饰类作品。此外,还采用不少新兴技术,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

用黄草编成的红船 缪璐 摄 用黄草编成的红船 缪璐 摄

  如今的徐行草编正在开辟全新道路,传统黄草与云南彝绣、皮具、竹子等材料相融合,编织出时尚拎包、草编屏风、灯具等全新款式,碰撞出别样火花,也吸引着众多年轻人的目光。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徐行草编,王勤录制了《海派百工》等十多部教学片和纪录片;还主动参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培训指导活动70多次,受训人次达1万2千多人。此外,王勤还开设传承人培训班,尝试草编服装走秀,让徐行草编作品走进中华艺术宫、美术馆……

  不管是教学还是创作,常年编织和揉捻黄草,王勤的手指比一般人要粗糙不少,她却甘之如饴。上万根黄草从王勤手中划过,对王勤来说,徐行草编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更是浓浓的情感延续。

  王勤说:“不少老一辈村民来展馆参观后,回去又把早年的一手草编技艺重新捡拾了起来,传给家里的年轻人。我们希望草编能更好传承和发展下去,但还有很多路要走。”(完)

【编辑:刘欢】
317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