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聚焦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2023-03-28 14:42 光明网-《光明日报》   曾震宇  阅读:3282 

  编者按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实施了9个年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南开大学、天津市发改委日前共同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研讨会,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提出对策建议。本版今日特刊发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开拓协同发展更广阔空间

  作者:江小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牵引,在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控、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

  当前,国内国际环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以及三地各自的基础,都已发生较大变化,未来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准确把握这些变化,与时俱进调整发展思路。一是更加重视稳定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再加上三年疫情影响,各地在稳定经济增长、保持合理增速方面面临较大压力。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初期阶段,北京市更注重通过疏解中低端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经济结构攀升。经过各方面努力,适宜疏解的行业和产能总量已经明显下降,同时,其他地方政府也希望引进和发展相对高质量的中高端产业。在这样的变化之下,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促进产业结构提质增效成为必须同时抓好的目标。二是数字化正在加速改变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数字技术可以增强或者减弱区域协同发展的优势。在数字时代来临之前,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优势来自距离相近,因为要素、生产和服务等的远距离流动成本较高,相邻地区协同发展便具有了优势。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地理距离的影响,相距遥远的地区之间反而因具有资源禀赋差异和经济的互补性,更容易实现协调发展。例如各种消费平台可以远距离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以高度智能化的物流体系实现低成本配送。同时,数字技术可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赋能区域性产业集群、广泛连接消费者、快速迭代技术产品、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构建和发展云工厂等。三是经济全球化出现新变化,天津作为离北京最近的国际化大港口,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已经从9年前的50%左右降到了目前的34%左右,外贸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力度可能已不如以往,这些变化都对倚重外循环的港口经济继续发挥好带动作用带来新的挑战。

  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和新的趋势,在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开创新的协同空间、协同载体和协同机制。一是重视发挥数字技术在协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当前,天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仍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天津拥有许多传统老字号产品和产业集群,但近些年来的发展并不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未能及时适应数字时代消费者求新求快求异的特点,仅以高品质和有特色,已无法长期黏住消费者。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打通全产业链,实现产品快速迭代和多元化发展,可以快速满足消费者极为个性化的需求。当前,各地一方面要对产业链进行稳链、固链、强链,增强发展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关注数字时代不断发展的产业链解构和重组,因为只有适应这种状况的产业组织才会有竞争力。二是政府要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京津冀三方政府要继续通过合作提供低成本协同优势,包括交通通勤、营商环境、信息和交易平台、公平竞争环境、异地权益保护等,特别要重视数字技术相关基础设施和能力的建设。在那些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足够大的领域和产业,政府应做出恰当判断和决策,引导形成合理的产业配置格局。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协同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许多大项目,更有成千上万的小项目,特别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了海量的市场重构和产业重组的机遇,在市场变化多元、高频、高速的情况下,政府很难完全看准趋势并及时做出规划。因此,政府在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同时,应避免将各种资源全力向规划项目配置,要为市场化协同留下更大空间。

  发挥好北京辐射带动作用

  作者:李国平(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三地通力合作,坚持“一盘棋”,深化区域合作,积极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等方面都取得积极进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应进一步发挥好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一核两翼”良性互动,深化北京创新链与津冀产业链深度融合,科学布局京津冀创新空间载体。

  发挥好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应优先从以下四方面发力:

  一是加快推进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四大整体功能定位之首。应进一步加强北京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解决城市群内等级规模断层、城市间发展水平差距过大、人口空间布局不均衡、过密与过疏并存的问题。明确各层级城市功能定位,构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现代城市体系,尤其注重加强北京与其他地区的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快地区之间要素自由流动。

  二是处理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承接关系,强化“一核两翼”良性互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关键举措。要引导“一核”与“两翼”良性互动,促进首都功能核心区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对相应功能的有序承接。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降低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以提升首都功能和“四个服务”水平。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与功能提升,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与河北省三河、香河、大厂三县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快高标准、高质量推动雄安新区建设。

  三是深化北京创新链与津冀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科技创新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源头动力和重要引擎。针对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科技投入、发展水平、创新能力和资源禀赋存在梯度差异的状况,可通过强化协同创新支撑、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整合创新资源来加快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助推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应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津冀的产业链,津冀应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北京创新成果比较集中和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三条主要轴带,推动科技研发、先进制造业等沿轴向集聚,加速形成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与医药健康、新材料与智能装备等凸显区域特色的带状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聚带。鼓励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和拓展业务,支持北京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到津冀,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以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四是科学布局京津雄创新“金三角”、科创走廊以及共建科技园区。依托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和雄安新区承接北京科创功能转移等创新联动优势,打通京津雄创新干线,协同发挥京津雄创新“金三角”的引擎作用,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先实现京津雄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和创新成果共享。依托产业优势打造多条科创走廊。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作用,在重要城市与节点共建园区,协同布局重大创新资源,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平台,推动北京的高校、研究机构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研发平台和转化基地,并重点布局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环节,推动中关村与各共建园区形成“研发—孵化—转化”的产业链合作关系。

  探索天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赢路径

  作者:李兰冰(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承担着解决区域发展落差与谋求区域经济增长的双重使命。天津作为京津冀第二大都市和京畿门户,迫切需要立足比较优势,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参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构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实现城市自身发展的共赢格局。

  借力北京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突出优势,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城市创新活力与创新动力。建设中国北方技术交易市场高地,以活跃的技术交易市场促进创新资源集聚与辐射,为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提供充足技术供给。通过优化技术交易的政策体系与法律法规、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技术成果交易展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对技术交易市场进行赋能增效。引入多元化市场主体,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构建集交易、转让、融资、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打通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的通道,增强对北京科技创新成果来津转化的吸引力。借力北京大院大所等科研资源高度密集的优势,吸引和留住具有市场调研、匹配专家、技术对接、商业谈判等复合能力的技术经理人。

  依托北方最大综合外贸港口优势,释放港口经济与口岸经济发展潜力,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海上门户与区域协同开放平台。强化发达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支撑作用,强化适应新业态发展的港口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强化高度开放的政策体系保障与配套环境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具有竞争力的港口营商环境和高效的港口运行体系,建立现代化的国际枢纽港。建立竞争性港航市场,引进国内外有实力有能力的专业服务龙头企业,建立高效率、全流程的港航产业链,加快拓展航运金融保险、国际物流加工、物流信息服务以及冷链物流等高附加值业务,增强国际物流供应链的资源配置能力。以港口集疏运体系优化为服务京津冀乃至更广阔腹地提供更便捷的通道与网络支撑,加快港口与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铁路干线连接的接驳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以海铁联运为核心的多式联运,畅通腹地通道建设。

  优化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空间载体与治理机制。以立足临近北京、促进京津联动为出发点,在武清等京津两地相连的中间地带建设大规模非首都功能承载区,为促进京津双城空间优化、产业对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消费协同提供空间与载体。做好产业导入,积极探索市场化招商新模式。在空间载体建设以及推进招商引资过程中,既要通过推进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高城市生活便利性,也要注重以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及人性化的城市公共服务强化城市的宜居宜业宜创业特性。

  把握产业链升级与价值链重构趋势,加速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推进现代制造业体系建设。有的放矢地进行产业链补链延链建链,推动京津冀现代制造业深度嵌入国内价值链,在国内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以国内市场优势塑造国际市场优势,更好推动京津冀地区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建设链接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联动发展,为建设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供充足技术供给,形成“技术创新—创新成果产业化—产业链升级扩容”的发展模式,推动技术创新向实际生产力的高效转化,促进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发展。

  开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局面

  作者: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推动我国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是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不断优化,构建了“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布局的基本框架。二是京津冀三地形成经济发展互补优势,生产力发展迈上新台阶,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10万亿元,三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三是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空间,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圈建设成效显著。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网络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主骨架基本建立,多层级轨道的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公路交通网络日益完善,机场群、港口群建设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四横四纵一环的京津冀网络化综合运输通道和格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已经从蓝图变为现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和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放在国际国内深刻变化之中谋篇布局,实现新的突破。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孕育爆发之中,处于经济全球化大潮与逆流涌动的碰撞之中,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应一手抓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一手抓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思路与实现路径,使之在全国乃至全球成为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区域发展模式。

  二是加快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与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并驾齐驱,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我国重大区域规划中,定位于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的区域有三个——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相比,目前京津冀城市群的综合实力、科技创新以及经济活跃度等仍有一定差距。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起步早,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与效果,国家赋予了京津冀构建世界级城市群极强的政策优势,叠加三地的区位优势、教育人才科技资源丰厚优势、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集群优势以及历史文化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潜力空间大、战略纵深强,可以也应该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形成京津冀地区整体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优势,成为国家创新高地。提升创新效率,聚集创新资源,形成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极,从而带动北方腹地发展,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使命。京津冀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研发经费规模及投入强度近年来都不断提升。应特别注重围绕京津冀已有创新链来配置产业,加快推进“北京研发”向“天津转化”“河北转化”,构建创新研发、孵化转化和产业化“三位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型载体,加快推动京津、京雄、津雄产业带,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支点”。

  四是加快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在全国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全国前列,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区域共建、共治、共享,重构基于质量效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化的联动关系。在对外开放中走在全国前列,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探索区域对外开放的有效路径,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建立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和生态空间保护机制,形成生态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构建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京津冀环首都生态宜居优质生活圈。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国务院批准率先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工作,北京、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有利于使北京、天津城市商圈成为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人员高速流动的集散地,形成梯度布局、结构合理的商圈,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河北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作者:张贵(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河北省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9年来,河北始终遵循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思路,积极融入、主动作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更加长远、更加系统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为推动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河北省应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力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对接协作走深走实。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区域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促进产业链区域配套深度融合。紧紧扭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带动河北发展,加快推进张北地区建设,支持环京津市县与京津联动发展。推进重点承接平台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区域产业体系,与京津共同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第一梯队。

  二是汇集高水平要素,推动区域协同创新走深走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驱动和区域协同创新。强化区域创新要素共建共享,全力做实创新重要支撑平台,加快培育“研发总部 制造基地”高精尖创新集群,着力建设一批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形成“北京研发 河北转化”格局。推进区域载体与全球创新网络契合发展,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梯次培育体系,打造多主体参与、全要素协同、链条式部署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三是建设高标准基础设施,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走深走实。以“港口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为思路,推动环京津市县与京津形成一小时交通圈。坚持外联一体、内聚成核的原则,形成城区内综合交通枢纽、辖区内“城市轨道 城市公交”与辖区外“高速公路 城际铁路 市域(郊)铁路 干线铁路”等多层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津冀联手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群。京津冀通力合作、错位发展,合力打造世界级现代化机场群。

  四是实现高品质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联保共治走深走实。全面推进生态治理和生态空间保护,共同推动京津冀区域建成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样板,打造蓝天、碧水、净土的生态环境。推动京津冀共建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强化海河、滦河、永定河流域水环境联合治理和保护。完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协商制度,共建张承生态补偿试验区,全力打造京津冀环首都生态屏障。

  五是引育高效能资源,推动公共服务互惠共享走深走实。推动京津市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河北延伸布局,把京津冀建设成为全国公共服务建设高地。共建一流学科联合体,探索驻京部属院校与河北重点大学对口帮扶新模式。推进京津冀教育联盟及京津冀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工伤、养老、失业、医疗等各种保险的异地管理和直接结算办法。制定跨省市就业人才的医疗、住房、养老、科研等综合性保障政策。推动京津冀区域养老标准一体化工作,探索建立京津冀优质公共服务跨区域供给体系。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8日 06版)

298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