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锐评】
作者: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日前,导演刘家成说了一句话,我颇以为然。他说:“我就是要在拍好‘京味儿电视剧’这块高扬北京文化特色的创作沃土上‘掘一口深井’!”这话,耐人深思,发人深省。
如今,观众普遍为《情满九道弯》点赞叫好,绝非偶然。这是导演刘家成和编剧王之理强强联合、互补生辉,携手长期辛勤耕耘在“京味儿电视剧”创作肥土沃壤上结出的又一硕果。从《情满四合院》到《情满九道弯》,从《正阳门下》到《正阳门下小女人》,一路走来,为具有鲜明北京文化资源特色和审美优势的“京味儿电视剧”流派创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众所周知,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电视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成果之一,为人类当代电视艺术作出了独特贡献。作为从事了近半个世纪电视剧评论工作的我,是中国特色电视剧发展的历史参与者和见证人。考察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这是由幅员辽阔、文化多彩的中国的各省电视剧人高扬地方文化优势、配置地方文化资源、创作出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电视剧走向全国,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电视剧创作园地的百花齐放、持续繁荣的历史。有以从《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到《情满四合院》《情满九道弯》为代表的“京派电视剧”,有以《蹉跎岁月》《上海的早晨》到《上海一家人》《围城》为代表的“海派电视剧”,有以从《秋白之死》《戈公振》到《徐悲鸿》为代表的人物传记“苏派电视剧”,有以从《家春秋》《死水微澜》到《南行记》为代表的文学名著改编的“川派电视剧”,有以从《太阳从这里升起》《好人燕居谦》到《杨善洲》《家有爹娘》为代表的纪实风格的“晋派电视剧”……总之,是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流派电视剧,形成了中国特色电视剧百花竞放的主体。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电视剧创作具体实践相结合去阐释和总结中国电视剧人的审美实践,才是正理。而将新时期、新时代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生硬地用西方类型片理论去剪裁成一部类型片发展或类型片杂糅发展的历史,恐非正理。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以为刘家成导演坚守的这条为拍好“京味儿电视剧”掘一口深井的创作主张,正坚持了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美学观与中国北京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蕴含着悠久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京味儿文化相结合,昭示了一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广阔的创作正途。
当然,任何真理往前多跨半步,推向极端,都会成为谬误。这绝不是说,要“掘一口深井”,刘家成导演一辈子就只能拍“京味儿电视剧”,但主攻“京味儿电视剧”确是极为明智之举。这是因为,任何一位艺术家,其生命和精力才智都是有限的,而审美创作表现的对象即人生和生活却是无限的,以有限应对无限,聪慧明智者当然要抓主要矛盾,要会牵牛鼻子,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术对文艺创作绝不可取。甚至可以说,那种赶时髦、趋时尚,见屏坛一部言情剧火了,便一窝蜂地拍言情剧,见屏坛一部谍战剧火了,又竞相拍谍战剧,这就势必造成雷同化、同质化地创作倾向,哪里还有百花齐放?相反,像刘家成导演这样长期积累、久久为功,深掘一口井,以有限的生命和才智聚焦于钟情的“京味儿电视剧”,心无旁骛地把自己锤炼成为这方面的一流艺术家,确实令人敬佩。须知,人生在世,选定自己热爱的、于人民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做好做精,能留传后世,是多么荣光。
更何况,“井”要真正掘深,又谈何容易?我注意到,从《情满四合院》到《情满九道弯》,刘家成导演掘的“京味儿电视剧”这口“井”,确实更深了。这功夫见在无论是整部剧关于北京胡同文化氛围和地标环境的荧屏营造,还是为时代变迁和变革轨迹的画像折射,抑或是两代北京人人物形象的文化意蕴、人性深度、个性色彩的精雕细琢,都大见长进。对于史学来说,没有真实便没有历史;对于艺术来说,没有细节更没有历史。今观《情满九道弯》,这“情”之满,源自“井”之深。我想,刘家成导演们在深入生活中倘再进一步向前辈艺术大家老舍学习、请教,潜心读读已故现代文学大学者樊骏关于老舍的文章,那口“京味儿电视剧”之“井”,定当掘得更深、更深。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2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