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花果飘香迎客来——云南高原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纪实

2023-03-09 09:03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丁玉冰  阅读:4758 

  光明日报记者 张 勇 徐鑫雨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阮紫嫣

  都说云南绿水青山好风光,却不知山高路远,给刚摘掉贫困帽的云南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带来了重重障碍。

  云南是脱贫县数量、重点帮扶县数量和脱贫人口最多的省份,加之自然灾害多发,部分山区群众返贫致贫风险较大。面对困难,云南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把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促进脱贫人口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在全国率先实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有效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的大幕,正在云岭大地徐徐拉开。

  高山长出致富果

  云南怒江州高黎贡山东麓,古炭河旁,一个美丽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在绿色丛林中映入记者眼帘,五颜六色的风车随风摇转,村内屋舍错落有致,以草果为外形的可爱标牌“怒小草”和“江小果”站立村口,热情迎接四方游客……这,就是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

  “草果是我们的脱贫果,更是振兴果!”鲁掌镇党委书记杨继纲说。三河村种植了1.3万亩草果,年产量达300多万斤,用草果秆编制的草鞋、草帽等产品每年给村子带来38万元收入。草果正气茶、草果面膜……不断延长的产业链,让草果产业成为三河村乃至怒江大峡谷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白天碧空如洗,夜间繁星点点,高山上的昆明市东川区李子沟村宛如世外桃源。这里,有远近闻名的开花洋芋。

  “我们村的洋芋一蒸熟就会爆裂,像开花一样,好吃得很!记得2011年举办第一届开花洋芋节时,每公斤洋芋才卖2元。如今洋芋品质提高了,村里成立合作社统一销售,每公斤能卖10元了!”李子沟村党支部副书记伍国辰自豪地说,“去年全村开花洋芋产量500吨,我们还尝试搞直播卖洋芋,效果还不错。”

  开花洋芋能卖出高价,离不开科技的“雨露”。2018年以来,云南省级科技特派团成员、省农科院研究员杨琼芬每年到村里指导农户种植开花洋芋,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实现了科技助农。

  “我家种了三亩多点的开花洋芋,卖了五六千块钱,价格好得很呢!去年合作社分红还分了些钱,我们准备明年多种两亩!”村民王梁德说。如今全村种了800亩开花洋芋,家家户户都沾了开花洋芋品牌的光。

  来到东川区阿旺镇岩头村,粉里透红的冬桃挂满果树,让人不禁感叹:这千亩冬桃,真是“桃”人喜爱!

  “近几年,通过农业部门帮忙引进,我们村成立合作社,种了1300亩冬桃。”岩头村党总支书记范兴照告诉记者,“以前的苞谷地流转种上了桃子,加上到冬桃基地务工,村民收入确实增多了。”

  “我家流转了12亩土地,每亩6000元。还能来这儿帮忙摘果,每天能有八九十元的收入。”正在桃林中摘果的村民王书发说。

  岩头村一组村民邵星文2009年就开始种植冬桃,如今已经成立了农业种植公司。“依托沪滇合作项目和政府扶持,冬桃基地完善了配套设施。我们尝试请网红帮忙直播卖冬桃,一天能卖3吨左右。”邵星文说,“我们正在建设果脯加工厂,今年3月就能投入使用,到时我们的冬桃产品就更加丰富了!”

  驱车在昆明禄劝县锅盖山松林间盘桓,海拔2500米的山林中气温寒凉,忽见山坡上大片天麻种植基地,视野豁然开朗,农户们正在热火朝天地种植天麻。依托轿子雪山周边的气候资源,禄劝县转龙镇则邑村村委会将万余亩山林地租给农业科技企业,种植10600亩林下天麻等中药材。

  “天麻只有在2500米海拔以上种出来才有药效。”企业负责人边说边蹲下徒手刨开地上的松叶和红土,不一会儿,一个个如马铃薯般新鲜硕大的天麻便露出真容。天麻和黄精等中药材在林下轮作种植,茂密的松林成为孕育中药材的“风水宝地”,更成为则邑村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我家过去是贫困户,如今在天麻基地打工已有4年,每年收入2万多元。没有政府帮扶和天麻产业,我家的房子盖不起来,更不可能有现在的好日子!”则邑村59岁的彝族老汉杨八一说。

  鲜花盛开香云岭

  “真的吗?光伏棚下还能种花?”

  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寻甸县金锁乡额秧村光伏基地。光伏大棚顶部,一根根线串起一块块光伏电池板,阳光洒进大棚,非常明亮。大棚下,一盆盆精致的多肉植物长势喜人。喷上点水,多肉的花瓣便晶莹剔透、如露珠欲坠。几位村民正在整理盆栽,准备电商直播。

  “我们村光伏棚上发电,棚下种花,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呢!”额秧村党支部书记袁东森说,“除了发电和种植的收益,土地流转、入股、务工,也让村民的收入更加多元。”

  在乌蒙山南麓普渡河峡谷海拔1900米的山坡上,明艳娇嫩的鲜花映衬出禄劝县中屏乡法格村村民的幸福日子。利用沪滇合作产业资金,村里修建大棚42.1亩,并流转土地107亩用于种植花卉,带动23户人家脱贫致富。

  “以前家里种豌豆,年收入5000元左右,2018年我开始在花卉大棚务工,一个月就能收入2000多元。”建档立卡户肖大梅一边娴熟地采摘大丽花,一边笑着说,“现在花卉产业进村了,我也要努力增加收入!”

  滇中富饶的楚雄州姚安坝子是鱼米之乡,但乡村经济长期较为落后。近几年姚安出了个新鲜事,过去不种花的姚安坝子,现在处处鲜花盛开,而且是无土栽培。记者走进姚安花卉产业园云秀花卉基地,只见宽敞明亮的大棚内,无土栽培的玫瑰娇艳诱人,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精准浇灌着花枝根部。大棚旁是鲜花包装车间,一堆堆刚采摘的玫瑰花枝通过修剪、包装,成为一束束上档次的鲜花,装箱后发往全国各地。工人们多是来自山区的村民,每天工资90至110元。

  这是姚安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乡村振兴的成功尝试。如今,全县花卉面积1.45万亩,年产销鲜切花5亿枝,实现综合产值10.64亿元,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其中一半多是边远山区44个村的脱贫户。

  乡村旅游火起来

  脱贫之后的村民们,开始打扮起自己的村寨,发展乡村旅游。

  “来尝尝我们的蜂蜜!”怒江三河村的乡村集市热闹非凡,村民们摆出自家农特产,热情地招呼外来游客。一个个现代简约的雨篷中,蜂蜜、核桃、草果编织品等山间特产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近几年,三河村依靠“三棵树三棵草一只鸟”来发展产业。三棵树即核桃树、花椒树、刺龙苞树;三棵草即草果、重楼、黄精;一只鸟即打造“怒江百鸟谷”,建成观鸟鸟塘15个。

  “三河村山清水秀,适宜康养,我们正在发挥这一天然优势,大力推动农旅融合。”三河村文旅合作社负责人李余昌说。

  传说阿诗玛的故乡就在昆明市石林县阿着底村。记者徜徉村中,只见村里风景如画,家家户户都有美丽庭院,村民们在云南大学退休教授李艾东的指导下,就地取材,用当地喀斯特地貌的石头装饰院墙,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和建筑创意。

  “现在疫情消散、春暖花开,村里的12家农家乐恢复了营业,期盼更多的游客来阿着底,体验阿诗玛文化。”年轻的阿着底村小组长普春林说。

  据了解,目前云南每个脱贫县都有2~3个主导产业,2.8万个经营主体与有产业发展条件的163万户脱贫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全省实现转移就业344.58万人,稳岗就业规模首次跃居全国第一,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4147元,增长15.9%。

  如今,云南农村脱贫成果更巩固了,乡村振兴的基础打得更牢了。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27日 04版)

319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