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大山里的年轻钢轨“女医生们”-中新网

2023-02-21 14:26 中国青年报   苏亦瑜  阅读:4295 

  早上7点半,雪后的大山里寒风刺骨,中铁郑州局月山工务段检查监控车间的4名年轻女探伤工,来到太焦铁路K374 300处,她们要用90分钟给山里3000米长的钢轨做“B超”。

  “张悦和陈丽洁一台仪器,胡帆和刘倩囡一台仪器,准备上道。”今年是4个姑娘独立作业的第一个春运,班长郭长英反复提示着,“天气冷,检查一定要仔细。”

  太焦铁路是电煤和冬煤运输大通道,她们4人检查的这段铁路属于山区铁路,春运期间每天有70多对运载电煤的火车驶过。钢轨最容易在冬季出问题,尤其是春运期间,列车通过频次增加,钢轨损伤加速,“如果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会影响列车安全”。

  探伤工是专门进行钢轨伤损探查的工人,该工种多为男性职工,而在月山工务段有一支由17名女孩组成的钢轨“女医生”团队,队员平均年龄25岁,都是最近两年入职的女大学生。

  今年春运期间,月山工务段检查监控车间最活跃的,就是这支女子探伤小分队。她们负责焦柳、新焦、太焦铁路90公里线路,9个站场353条股道540组道岔的检查工作,其中有18公里铁路在山里。原本是每月给钢轨做一次“B超”,到春运期间变成了每月两次。一次探伤作业需要4个人、两台仪器,而用于给钢轨体检的超声波探伤仪重达50公斤。在站场外的线路上还好说,她们最怕给道岔钢轨探伤,因为道岔多,需要不停地抬仪器,作业结束,胳膊疼得举不起来,脚都是肿的。“50公斤重的仪器让我们没少吃苦头,手磨得起了泡,长了老茧,腿不知道被碰青了多少次。”张悦说。

  地处山区的太焦线曲线多、半径小,钢轨磨耗严重,给探伤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每天要在数千米的钢轨中查找以毫米计的缺陷,稍有遗漏就会造成安全事故。”来自山东省东明县的陈丽洁说,自己的父亲也曾是一名钢轨探伤工,“以往经常听我爸说探伤不能大意,没想到我也会从事这份工作”。

  突然,一阵急促的报警声响起,胡帆和刘倩囡停下了脚步,走在前面的班长郭长英也赶了过来,观察着显示屏的波形和铁道上的钢轨。她们发现钢轨表面有被车轮碾压出的鱼鳞状纹,内部没有伤损。“每次探伤都担心漏掉了伤,很紧张。”判定没有问题后大家松了口气。

  几个姑娘平时爱说爱笑,工作起来却严肃认真。耳朵听着仪器的报警声,眼睛盯着显示屏上的波形,时不时还要弯腰检查钢轨外观有没有异常,遇到仪器发出异常声音,便反复验看。3公里的路程,除了研判发现的疑似问题,姑娘们基本上不交流。

  “担心说话分神,漏掉隐患。”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刘倩囡说,也正是不能分神,有时候就忘记了脚下,经常会不小心摔一跤,“人摔了可以,但不能把仪器摔了”。

  冬季山里寒风刺骨,气温最低时接近零下20摄氏度,姑娘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口罩和帽子,呼出的水汽常常在头发、睫毛上凝结成冰,用不了多久,推着仪器的手就冻僵了。

  在她们心里,冬天的冷还能接受,夏天反而不好熬。除了需要防晒,她们最担心突然而降的大暴雨,线路上连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有伞也得先给仪器打上,人常常被浇成“落汤鸡”。

  “最大的不方便就是‘方便’。”刘倩囡说,户外作业让她们上厕所十分困难,她们经常从晚上开始到第二天干完活都不喝水。

  自从开始探伤,这些爱美的姑娘用在化妆和买衣服上的钱省了不少,一年四季都是工作服。“我们的化妆包里装的最多的是防冻膏、防晒霜。”刘倩囡说。

  学习业务,她们也不敢放松。这些“女医生”总说:“给钢轨做‘B超’是一门学问,趁现在我们还年轻,要多学、多看、多练,先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问诊’。通过我们的工作,保证火车安全,让旅客平安回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王占军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苏亦瑜】

261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