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山东滨州:科创“赋智”高质量发展

2023-02-21 08:52 光明网-《光明日报》   邱晓琴  阅读:4248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山东省滨州市地处“渤海之滨、黄河之洲”,是军事家孙子故里。千百年来,孙子兵法向世界传递着中华文明的大智慧、大战略,智者善智、科创强市的理念,也早已根植于这座城市的血脉深处。以思维创新为先导,滨州在科技创新、实业创新上一路奔跑,在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上持续突破,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构筑起“创新创造能够互促互进”的科创优势。

  曾经少资源、少高校、少人才、少平台,无科教资源优势,整个创新生态体系在全省居于末端的滨州,成功实现“弯道超车”,把制约发展最大的“短板”锻造成追赶跨越的“跳板”。科创之光闪耀“智者智城”,汇聚起发展“强磁场”、澎湃“动力源”,让滨州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张力越来越足。

  生 态

  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必须在改革中寻找,从创新中挖掘。而创新力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其提升离不开一流的创新环境。

  智能手套、人感加热枕、月壤钻杆……在魏桥国科研究院展厅,一件件高科技元素武装的新产品让众多参观者眼前一亮。

  以魏桥国科研究院为枢纽,近年来,超高精细光刻胶、铝基复材、激光选通成像等一大批“中科系”科研成果相继落户滨州。这些成果,多数都是打破垄断、填补空白、世界领先、率先突破的硬核高科技项目。

  从城郊荒地到高科技人才聚集创新高地,魏桥国科研究院建立起“技术创新 产业转化 金融支持”支撑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强化与13家“中科系”院所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有关院系战略合作,力争到2025年累计带动滨州新增新动能产值100亿元以上。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以“双型”城市创建为抓手,滨州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一切围着科创转,一切围着科创干,矢志不移打造一流科创平台、一流科创人才、一流科创生态。

  动 能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滨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培育了营收超1.1万亿元的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传统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0%以上。如何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滨州的选择是,坚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以创新聚变助推产业裂变,以产业裂变带动经济质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一粒小麦的变化,折射出科技创新的神奇和力量。在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除了面粉、挂面、面包,它还能“变”出谷朊粉、特级酒精、赤藓糖醇、膳食纤维、蛋白肽等十大系列500多种产品。全产业链精深加工让小麦每吨增值近5500元,比普通加工产值提高147%。

  产业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作为铝业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山东打造世界级高端铝业基地的主阵地、核心区和先行区,滨州将创新与绿色作为铝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追求。通过轻量化转型,滨州铝产业彻底摆脱原来“利薄如纸”的卖原料模式,实现从规模经营向价值效益的整体攀升,中高端铝制品占比由2019年的35%提升到2021年的65.2%,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唯一的高端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科技创新是与时间的赛跑。滨州企业家以超强的开放姿态与魄力,向顶尖科研院所借势借力,跑出协同创新加速度,不断抢抓发展新机遇、塑造竞争新优势。

  从西王特钢以股权换技术打造创新驱动、引智转型的“西王模式”,魏桥国科研究院在全国首创“产学研金服用”模式,到滨化集团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共建滨化中央研究院……10余年间,滨州39家企事业单位与“科研国家队”中科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书写不同寻常的“科创传奇”。滨州担当中国产学研创新“试验田”,持续擦亮“智者智城”城市名片。

  科创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统计数据显示,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从2012年的51.6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00.35亿元,增幅达9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64.93%,居全省第1位。

  科创为滨州企业插上腾飞之翼。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56家增至2022年的56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从2018年的154家增长至2022年的1087家,年均增长63%;比上年增长47.89%,增幅列全省第2位,获省科技厅通报表扬。

  高 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2022年8月9日至11日,第十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的举行,吸引了全国各地近300名职业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业界精英相聚滨州。滨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在会上表示,“双型”城市改革与实践,是滨州落实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路径,是滨州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

  滨州坚持产教融合“赋智”,全力打通技能人才供需两端,打造了“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三即”职业教育模式,把专业建在产业上、把校园办在企业里、把人才留在事业中。目前,1000多家企业与各类院校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全市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超75%,每年向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过2万人,全市产业工人超过70万人。

  教育链对接产业链,滨州探索出“院系 研发中心 产业园”的“魏桥模式”、“N1N”校企联融的“京博模式”等成熟成型的产教融合模式。作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滨州各类学校办学层次和教学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并全力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人才聚,则城市兴。滨州始终将人才摆在全市发展的战略位置,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三进”工程,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智者智城”人才发展体系。3年多来,全市引进高端专家440余人,本科以上大学生4万余人,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人才集聚新高地。

  “双型”城市打通了一条科创、教育、人才、产业等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通道。如今的滨州,科学家、实业家、金融家、教育家握指成拳,锁定科创、发力科创、聚势科创,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转化为跨越发展的“最大增量”。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21日 04版)

174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