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李安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筑墙圈钱”(注:Inflation Reduction Act为《通胀削减法案》) 卢重光绘
今年初,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正式生效实施。该法案于2022年8月在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先后投票通过,由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签署。法案中的相关政策迅速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通胀削减法案》是一部旨在削减美国通货膨胀的政策性法案,内容包括对美国本土新能源产业进行投资与补贴,鼓励企业在美国国内采购关键物资,吸引制造业回流,降低医疗保健成本等。该法案计划在10年内获得7390亿美元收益,用于填补财政赤字与振兴美国新能源产业。在支出上,《通胀削减法案》计划将所筹资金中的3690亿美元用于投资补贴新能源与碳排放产业,640亿美元用于改革医疗体系,并利用其中3000亿美元减少政府赤字,进而实现降低美国通货膨胀的政策目标。
《通胀削减法案》具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其目的是从多角度维护美国的利益。在财政上,拜登政府希望通过该法案缓解美国国内通货膨胀,通过打击大企业与高收入人群逃税以及向大企业增税的方式减少资本市场泡沫,增加联邦政府收入,扩大政府收益,进而减少政府赤字。在经济上,拜登政府希望通过该法案扶持国内新能源产业,通过补贴增加美国企业活跃度,依靠税收抵免增加美国国内市场活跃度,吸引国外新能源产业转移至美国,吸引国际资本前往美国投资新能源产业,从而实现提振实体产业、回暖美国经济的政策目标。在政治上,拜登政府则希望通过该法案向民主党各利益派别合法输送利益,包括华尔街金融财团、美国新能源产业等利益集团,缓和民主党内部政治压力,维护拜登政府支持者基本盘的稳定,为2024年美国大选中民主党可能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进行政治准备。
法案招致各国质疑和批评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一经推出便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其中欧盟的疑虑最为强烈。欧盟担忧该法案将影响欧洲工业发展,尤其可能对欧洲电动汽车产业冲击较大。
欧盟认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是一部具有强烈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法案,而且该法案将进一步导致世界其他国家跟进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最终扩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韦斯塔格批评说,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旨在以牺牲欧盟等合作伙伴和盟友的利益为代价,将投资和就业机会转移到美国。她认为该法案违反国际贸易规则,违背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精神。在应对方案上,欧盟内部目前声音较为统一,各成员国领导人均支持欧洲出台相应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维护欧洲企业和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为避免《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经济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与法国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于2月初抵达美国华盛顿,与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就此进行会谈。从会后法德联合新闻发布会上两国经济部长对此次会谈结果的表态可以发现,欧洲与美国此次并未就消除《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经济所产生负面影响达成一致。美国财长耶伦则在会上将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与欧盟《绿色协议工业计划》并列讨论,强调美欧双方以法律与政策手段保护绿色产业的独立性。可以说,当前一轮美欧谈判并未解决双方因《通胀削减法案》产生的分歧。而耶伦在会上的表态,是美国对美欧双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认可,是美国将继续依靠《通胀削减法案》收割欧洲高新技术产业的体现,也是美国要在绿色能源领域与欧洲开启新一轮贸易竞争的标志。
此外,其他一些经济体也已对《通胀削减法案》表示关切。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担忧日本汽车制造商将受此法案影响,日本电动汽车将较难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认为该法案不符合双方作为合作伙伴建立弹性供应链的既有经贸合作模式。韩国政府则已向美国发出正式信函,指出《通胀削减法案》与既有的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相冲突,将损害韩国等外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利益。
源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传统
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是美国对外贸易政策进一步向贸易保护主义方向发展的重要例证,其对新能源领域的倾斜并不能掩盖旨在收割他国制造业、引导资金与生产回流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产业链脱钩的政策本质。
出台《通胀削减法案》,源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传统。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91年所著《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是最早从理论和政策方面阐释贸易保护主义思想的著作。汉密尔顿支持以关税壁垒保护美国制造业,避免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的竞争。汉密尔顿对贸易保护主义思想的坚持深刻影响了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设计。
二战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曾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的美日纺织品摩擦,60年代美国与日本、西欧的贸易摩擦中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至70年代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达到高潮,其政策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90年代,产生如所谓的“公平贸易”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使日美贸易摩擦达到顶点。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全面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针对欧洲、亚洲等制造业密集的地区出台多个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引发激烈贸易摩擦。拜登政府上台后,为了维护其国内政治平衡,保障自身经济利益,部分继承了前任政府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理念,出台了一系列经贸政策,最终促成《通胀削减法案》出台。
不过,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美国国内也一直不乏反对之声,批评者认为其将不断削弱美国作为国际贸易体系领导者的信誉。美世界政治评论网站日前发表《一个保护主义的美国不会成为全球的美国》的文章说,一旦盟友们认为华盛顿的全球安全角色只是为了维护美国的主导地位,而非为了更广泛的利益,那么联盟就不大可能继续存在了。
对全球经济负面影响严重
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是较为典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即1973年—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出现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保护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将对世界经济稳定产生严重影响。
“新贸易保护主义”常见政策措施即为补贴进口替代品生产以减少进口,且“新贸易保护主义”中的补贴在政策陈述中多不直接针对对外贸易,而是以解决国内经济问题为借口。此次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的补贴行为凸显“新贸易保护主义”特性,即补贴本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产品以减少进口。除补贴外,美国奉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常见手段还包括进口国贸易配额制度、政府优先采购本国产品、提高进口商品质量准入标准、征收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反倾销调查等多种手段。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范围内贸易与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是深刻的。分析者认为美国奉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导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之一,其致使商品流动性显著降低,且可造成政策使用方与政策影响方同时受损的“双输”局面。
“新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对国际体系中的发展中国家造成更严重负面影响:首先,贸易保护主义常见于发达国家或在贸易体系中处于优势位置的经济体针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行为中;其次,以众多亚洲国家与部分南美洲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高度依赖国际贸易,其国家经济正常稳定发展依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或高耗能产业,而发达国家对此类国家工业制成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极易破坏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平衡,对部分小体量国家造成严重损失;最后,发展中国家生产、运输、科研能力多落后于发达国家,其产品在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后更难参与进行国际市场竞争,并大多缺少针对性的有效反制手段。
贸易保护主义在国际体系中具有“传染性”的特性,一个国家开始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后,相关国家为针对性保护本国利益不被侵害,往往也不得不采用相对应的保护政策。在1月22日法德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针对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影响欧洲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提到将加强法德两国在工业、技术和数字政策领域的合作,加强欧洲在绿色能源产业领域的战略主权,并以其作为欧洲主权的基石。分析人士认为,《通胀削减法案》事实上促进了欧洲保护主义发展,强化了欧洲在经济上的“抱团”意识,从而很可能加大欧洲与国际体系内其他成员国间的经济壁垒。
显然,美国“筑墙圈钱”的利己主义政策正在破坏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使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加速发展,而这种体系性变化将严重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危害世界经济复苏发展。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16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