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吕德文
2023年春节,我们一家回到了妻子的老家——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泥窝潭乡过年,时间虽然不长,却感触良多。
返乡期间,我对乡里的第一代农民工进行了调研。尽管他们已经五六十岁,在务工群体里算是“高龄”了,但大部分还没有回家颐养天年的打算。他们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家有老人要奉养,儿女也需安家立业。然而,返乡养老的现实需求正越来越急迫地摆在他们面前。我深感,他们外出务工,是寻求富裕生活的进路;而落叶归根,则是一种安顿身心的退路。
令人欣慰的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农民工的就业保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不得以年龄为由‘一刀切’清退”。这给第一代农民工们吃下了定心丸。
务工赚来的辛苦钱,大都花在了改善家人生活和为自己养老做准备上。这次回去,我看到了很多新盖的乡村别墅。这些别墅不仅实用,而且注重美观,一般都还配套有车库、厨房,甚至漂亮的小园林。这说明,第一代农民工很多已经完成了“生活革命”,也将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带回了家乡。
还有很多变化在真切地发生着。调研中了解到,当地开展了党群连心“五个到户”活动,基层党员干部要全覆盖走访所有农户,宣传政策、收集民情、调解纠纷、帮扶产业。同时,村两委积极通过电话和微信,和在外务工的村民保持联系。我的岳父在外多年,却隔三岔五地接到村里电话,帮他把土地流转、新农合、社保等事务安排得妥妥当当。
乡村风俗的改变也是我一直关心的问题。以前,这一带农村普遍存在铺张浪费和薄养厚葬问题,农民人情负担比较重。根据我的观察,绝大多数村民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酒席过多等习气都是既厌恶又无奈。比如我岳父家,2022年的人情开支将近两万元,虽然比以前少了一点,但仍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几年,村里对乡风文明建设出实招、下大力,取得了一些效果,农民很欢迎给歪风邪气“踩刹车”。
这些见闻,让我对这个普通乡村的明天充满了信心。“泥窝潭”,再也不是灰头土脸的泥窝窝,俨然成了富足安乐的“金窝窝”。我相信,这样的变化,正在无数个乡村上演。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张哲浩、李洁、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1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