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乡村文博馆 广袤田野上的别样风景

2023-01-30 15:55 光明网-《光明日报》   孙宗鹤  阅读:3872 

  【一线讲述】

  编者按

  用老物件记录乡愁、以旧时光温润人心,这是乡村文博场馆的独特功能。在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推动实现农民更富裕、乡村更美丽,离不开这些散布于乡间的文化标识。新春之际,记者带您走进四家乡村博物馆、文化馆、记忆馆,触摸“看得见的乡愁”,倾听乡土文明的发展足音。

“时空胶囊”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讲述人:浙江湖州市德清县阜溪街道农耕文化馆馆长 沈华

  这个春节,我们的农耕文化馆吸引了一批批游客,他们触摸着旧农具、感受着乡土味,通过亲子互动、文化体验等活动,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

乡村文博馆 广袤田野上的别样风景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小学生在阜溪街道郭肇村乡村农耕博物馆观看传统农耕工具。谢尚国摄/光明图片

  特有的时令节俗、悠久的农耕文化,是德清人和自然对话的“小秘密”。而这些小秘密,不少已经离今天的生产生活越来越远了。好在通过很多老物件,这些记忆还能世世代代保留下来,这也是我们建设农耕文化馆的原因。

  2015年,为了推进郭肇村中心村集聚项目和莫干溪谷项目,很多郭肇人面临着搬家问题。生活条件改善是好事,可家里的老旧农具等“古董”怎么安置?总不能一丢了之啊。我们几个村干部便向街道反映了这个问题。街道根据莫干溪谷打造江南古朴村落的定位,提出建设农耕文化馆。我们一听,高兴坏了。很多村民得知后,都把有价值的古旧农具全部捐了出来。再加上对外征集,目前农耕文化馆已经收藏了300多件农具和传统农家用品。

  2017年下半年,农耕文化馆开馆了,我担任馆长。到莫干溪谷游玩的人们,都会兴致勃勃地来这里看看。沿着回字形游览线路走一圈,观赏完稻作器具、农业传承、时令节俗三个单元,就能基本了解德清农耕文明的历史与传承。村里的老老少少茶余饭后也会去走走,让孩子们认识一下农耕劳作。县里的不少中小学校也联系我,来这里开展劳动教育。

  现在,德清农耕文化馆已成为浙江省农耕教育科普基地,还入选第一批浙江省乡村博物馆。这两年,经过“微改造、精提升”,馆藏品更丰富了,展陈条件也变得现代化——可以运用交互投影、沉浸式交互剧场、3D屏幕等多媒体设备,营造视听结合的全新体验。

  农耕文化馆还成了村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瞧,我们在展馆中间的院子里搭了一个江南古戏台,戏台上放着一些制作精美的彩色圆球和一只玩偶小羊,这就是德清特色非遗民俗表演叶球灯的主要道具。叶球灯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原型是“狮子抢绣球”,逐渐演变成“湖羊滚叶球”,寓意蚕桑丰收、六畜兴旺。每年莫干溪谷景区举办的乡村耕耘节、德清敬农节上,我们都会推出叶球灯表演,为广大游客市民献艺。叶球灯表演一开场,周边村民接踵而来,好不热闹。

  让我们欣喜的是,通过文化馆这个平台,叶球灯声名远播,前不久,叶球灯节目成功入选“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演艺资源库”,将有机会在杭州亚运村中一展风采,更有可能登上举办亚运会、亚残运会开闭幕式的“大莲花”舞台,向世界展示“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韵味与魅力。

  有游客评价,农耕文化馆就是一枚小小的“时空胶囊”,珍存着浙江乡村的前世今生。要我说,里面更有乡村振兴的“密码”,有支撑我们始终不渝建设家园的心气。

为感知农耕文化推开一扇窗

讲述人:山东诸城市高新片区西王门社区党委书记 鞠新卫

  经过几代人接力奋斗,曾经穷苦的西王门村早已变了模样。现在的娃娃们生长在物质丰裕的年代,对以前老一辈怎么耕田、生产、生活都感到好奇,却没有什么渠道去了解。于是,2021年,我们建成了西王门乡村记忆馆,把家家户户残存的老物件聚到一起,为年轻人感知农耕文化推开一扇窗。

  在乡村记忆馆里,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记录着这个小村的美丽蝶变。围绕知青下乡、联产承包责任制、弓坊、铁匠铺、照相馆、尚书堂、西王门村发展成果等八方面,陈列着纺线车、棉花弓、铁匠工具等100多件老古董,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步步的艰辛探索。

  乡村记忆馆全年免费开放,每到寒暑假,总会吸引周边很多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村里的老人也常带着娃娃们来参观。他们一边看,一边回忆当年生活的不易。今年春节前,我就遇到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拉着他返乡过年的小孙子的手,喃喃地说:“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啊。”老人的话,质朴而滚烫,让我更认定了记忆馆的价值和意义。

  面对着直观生动的“村史”,村民们的凝聚力、归属感大大增强了,切身体会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两年,西王门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基层社会治理优秀网格”等荣誉称号。在前不久出炉的首批山东省乡村(社区)博物馆名单中,西王门乡村记忆馆光荣上榜。接下来,我们将把乡村记忆馆、诸城东武博物馆、党建主题公园连成一线,打造全域乡村文明游览线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千家万户、润泽百姓心田。

让深山里的瑶文化大展异彩

讲述人:湖南江永县源口瑶族乡清溪瑶族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 田万载

  江永县的清溪瑶、勾蓝瑶、古调瑶、扶灵瑶,在历史上被统称为“四大民瑶”。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瑶族历史文化,退休后,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对江永“四大民瑶”的研究中。

  通过走村串户寻访老瑶胞、查阅碑记文史,我写下了16本日记,抄写了24块碑文,搜集了从明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类文史契约等原始史料2万余件,收藏了1460件古代瑶民用具,还历时6年撰写了15万字的《清溪村志》,成为江永县第一部村志。

  为了抢救瑶族非遗文化,我还买了两部录音机、两台摄影机,历时十年,把老瑶艺人表演的长鼓舞、哭嫁、坐歌堂、耍春牛等传统非遗文化记录下来,翻译整理、编写成册,并推动瑶族长鼓舞、瑶族婚俗“坐花席”、《佳期诗》成功申报江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瑶族长鼓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收集的老物件越来越多,我萌生了在自家宅院办博物馆的想法。于是,我拿出全部积蓄,创办了“清溪瑶族历史文化博物馆”,把3万多件“宝贝”分门别类地展陈起来,分设狩猎、刀耕、农耕、教育、民俗等10个主题展厅。2017年3月免费向社会开放以来,这里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还举办了160余场文化活动。

  为了更好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我牵头组建“草根文化宣讲团”,以博物馆作为宣传阵地,结合馆藏优良家风、红色文献资料,以渔鼓、快板等非遗文化创新宣讲形式,自编瑶族碟筷舞《北京喜讯到瑶寨》,向当地村民和外地游客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虽深居瑶山,但这个小小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却已远近闻名,被江永县关工委命名为“优良家风传承基地”、县委党校现场教学点。我愿做瑶文化守望者,让这古老多彩的文化被更多人所认识、喜爱。

保住“现代村”的“传统魂”

讲述人: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党支部书记 张少云

  在我们牛家坊,有一座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锄头、爬犁、老风箱,背篼、笸箩、架子车……各色旧家当和老物件,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农耕记忆和乡情乡愁。

  我从小在牛家坊长大,16岁跟着父母搬进城,20世纪90年代下海经商。那时的牛家坊还是城郊有名的“破落户”,村舍脏乱差,没有像样的产业,连个“当家人”都选不出来。2009年,镇上动员我回村当支书,老支书也带着党员跑了好几次。年底,我回到牛家坊,带着大家一起干。

  2010年城郊改造,牛家坊3个村民小组要拆迁。搬家上楼时,很多村民把废旧农具都扔了,我深感可惜,就带着村干部跟在后面捡,后来一整理,足足有几千件。

  能不能建一座博物馆,给这些见证了村史民俗的老物件安个家?我在心里盘算着。召集会议一商量,大家热情高涨,不少人当即自发“献宝”。博物馆里八成的稀罕物都是村民捐赠的,有的还成了“镇馆之宝”。博物馆2014年建成开放后,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个背篼我背过,那个榔头也使过”“这就是最早的粮票,如今可不好找咯”……站在博物馆橱窗前,很多人的“童年记忆”被唤起。

  如何让昔日农耕民俗“情景再现”?我们在博物馆东侧建起了体验区,重开老醋坊、老油坊,游客们可以上手体验古法工艺酿醋、榨油,参观结束,还可以购买油和醋带走。仅仅这一个小油坊,一年就创收十多万元。

  免费参观的博物馆,一年下来引流十几万名游客。村民们开始在路边摆夜市、卖小吃,好不热闹。可是地摊一收,总留下大片垃圾。后来,我们组织村民到银川、西安等地观摩学习,回来后统一采购小餐车,规范经营管理,建起“好吃街”,带动500多人做起了小生意。再往后,村两委又推动在这一带招商引资建起了美食街、智能观光娱乐大棚、生态餐厅、儿童游乐园等,把牛家坊打造成了3A级旅游景区,让乡村旅游人人参与、家家受益。

  最让大家开心的,就是这个“现代村”留住了“传统魂”。如今,我们又为博物馆规划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新馆,预计今年6月投入使用。

  塑好形,更要铸好魂。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这本“活态”教科书,一定会越翻越精彩。

乡村文博馆 广袤田野上的别样风景

浙江嘉兴市秀洲区,游客在参观胜丰村菱珑湾农民画展馆。新华社发

乡村文博馆 广袤田野上的别样风景

在湖南资兴市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工作人员指导学生手工制作套花。新华社发

乡村文博馆 广袤田野上的别样风景

安徽潜山市万涧村,规划师在展示“声音博物馆”规划。新华社发

乡村文博馆 广袤田野上的别样风景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大良沟村乡村博物馆内,孩子们在参观传统农具。新华社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陆健、王建宏、张文攀、赵秋丽、李志臣、龙军、禹爱华、赵嘉伟、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廖莹、杨云杰、李芳、苏蕾、吕长蕊、陈健林)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30日 07版)

178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