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慧灵(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大安全科学研究院教授)
任何一项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人类活动整体的进步,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息息相关。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组建,消防救援力量着眼“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步入改革和攻坚克难的历史新时期,在智慧消防建设道路上坚定迈进。
高速发展的中国,各地大量建筑建设如火如荼,单体建筑规模越建越大,建筑高度越建越高,向地下要空间越来越多,新建化工园区规模也越来越大。同时,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新行业不断涌现,火灾爆炸机理变得复杂,对各类灾害救援中的技战术与装备的配合度提出了新挑战。
转制后的消防救援队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向前探索进步的。如何结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支撑复杂多变的消防救援任务;如何利用较少的人力和市场调节手段提升社会单位的管理水平;如何提升全社会的消防安全意识,落实消防安全责任,成为他们改革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党中央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以及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出台的《上海消防设施物联网系统技术标准》等各地政策,均强调消防的智能化水平,智慧消防建设成为大势所趋。
这些年里,在全国建设起来的智慧消防,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社会单位层面看,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提高火灾报警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消防设施可靠度,人联网技术可以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时效性和管理能力,落实消防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达到减少社会单位火灾隐患、改善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状态、减少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目的。从部门机构管理层面看,运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通信技术可以了解区域危险源与重点单位消防安全信息、消防救援设施、车辆道路、应急物资装备等情况,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灾害发展态势,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对消防救援的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提升消防救援的效率。
当然,仅靠消防救援机构建设智慧消防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用政策引导和市场杠杆让社会单位自主建设,落实“谁建设谁负责谁运维”的原则,这样才能落实智慧消防与消防安全管理正向循环的反馈机制。也只有社会单位建设好智慧消防,才能有效为部门机构提供可靠数据,提升智慧消防技术在消防救援安全领域保驾护航的作用,实现智慧应急处置。
如今,智慧消防成绩斐然;未来,智慧消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智慧消防政策层面,可以充分发挥消防领域信用评价机制的作用,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或保险这个杠杆,促使社会单位提升消防信用等级;在智慧消防技术层面,需要不断提高智慧消防平台智能分析水平,保障消防设施及物联网设备的可靠度,结合火灾爆炸事故机理,开发能根据不同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新行业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实现预测预警的新功能,这是促进智慧消防积极发展的重要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为消防救援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进来;“事前预防”则需要社会单位具备更科学更精确的消防安全评估。这预示着智慧消防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呼唤着消防救援队伍坚定信心、继续创新,用政策引导释放消防新科技的活力,更好实现智慧消防的目标,让智慧消防成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中,一道不断坚实的安全屏障。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9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