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山水画”与“画山水”

2022-11-04 13:56 光明网-《光明日报》   曾震宇  阅读:3251 

  作者:刘化宇(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山水画”与“画山水”,这两个词乍看相似,其实差异很大。“山水画”是国画中一门独立的画种;而“画山水”是对山水的客观临摹。这好像不难理解,但是有些学者一度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引发了对“山水画起于何时”的长期辩论。

  有画家说,山水画滥觞于魏晋;有史家说,画山水汉已有之,还列举了《汉书》《后汉书》《历代名画记》中有关山川形象的文字描绘;有考古学家则列举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中的山峦图像,以及汉代工艺品上刻画的山水,进而认为,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的说法欠妥,时间起码应该推到汉代。

  针对“山水画起于何时”的争鸣,早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有了,持续了几十年,至今仍时有争论。其实两种说法都没错。作为国画种类的山水画,确实是在魏晋形成的;而绘画山水,早在汉代,乃至先秦就有了。

  “画山水”与“山水画”确实不是一个概念。“山水画”与“花鸟画”“人物画”并列为国画三大门类。虽然山水情结、山水文化早已有之,但是作为文艺形态的山水诗画,是魏晋时代的产物。魏晋时期,王朝频繁更迭,诸国兴灭无常,社会动荡不安,文人消极遁世,盛行玄学之风,谈道论空,哲思活跃,促进了文艺理论的发展,文学上出现了中国第一本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出现了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绘画上出现了中国第一篇专论,宗炳的《画山水序》,画山水由临摹自然转向超越自然,于是山水审美进入人们的视野,出现了山水画的萌芽;园林上虽无论著,但出现了以山水诗画为造境圭杲的“文人山水园”。可以说,中国山水画发轫魏晋。自魏晋以后,“画山水”由自发临摹走向“自觉”创造,形成了“山水画”。如果说“画山水”,求的是画得“像”,追求“形似”,画出的是“真山实水”;那么“山水画”,求的就是画出“意”,追求“神似”,画出的是“情山意水”。“山水画”风格多样,各有千秋,或荒寒苍古,或浑莽萧疏,或清新飘逸,或空灵幽远。为表达不同意境,点、线、墨的勾皴擦染上也各不相同。出现了艺术风格各异的山水流派,如水墨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没骨山水、浅绛山水等。

  有些评论家说,秦汉之前画真山实水是中国“山水画”的童年阶段,自从“山水画”确立之后,中国“山水画”才真正成熟。其实这个说法也欠妥当。在艺术上而言,秦汉之前的“真山实水”未必就比魏晋以后的“情山意水”要低级。我们看一看西方绘画史就更容易明白这一点。西方的油画或水彩画中虽然没有“山水画”这一画种,但是西方有风景画、静物画,其中也有山有水,他们对世界风景(包括山水)的描绘讲究真实,所以“写实”成为西画区别于中国“写意”画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真实反映,准确观察,他们采用科学的固定“焦点透视”法,这又是一个区别于中国游动“散点透视”法的特点。为了表现真实,他们讲究光影和色彩的明暗显隐,这也是区别于中国线条勾勒诗意表现的又一特点。可见,用画笔描写真实世界也是一门自成一体的艺术。

  我国的山水画的发展,为什么没有沿着秦汉之前“画山水”的道路发展下去,而是变成后来的山水画呢? 这需要从中国人的山水文化、山水情结、山水精神说起。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不无关系。西方文化学者有“地理环境决定论”,此说未免绝对,但不无道理。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名山大川分布广泛,山水或雄伟壮阔或秀丽蜿蜒。“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荦荦大端,就有泰山、华山等五岳文化,洞庭湖、太湖等湖海文化,长江、黄河等江河文化。

  从《易经》中天人合一的阐述,到《诗经》中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欣赏;从孔子“乐山乐水”的山水观,到庄子“物我合一”的审美观;从古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友谊,到欧阳修“在乎山水之间”的“山水之乐”,古往今来,在浩如烟海的山水诗文、山水绘画、山水音乐中,充分体现中国人深厚的山水情结。精神是文化的内核。山水文化孕育了山水精神,最突出的是中国人敬畏山水、顺应自然的精神和比德于山水的君子精神。这两种精神是我国儒道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自然哲学的创立者老子,从山川河岳中悟出“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在“逍遥游”中对山水的体悟,深刻影响了后世山水画的审美。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巍巍高山培养了君子的博大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滔滔江河孕育了君子的高深智慧,这种道德比附和精神体验,在后世山水画中也有充分表现。

  魏晋南北朝之后,游山玩水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新风尚,自然山水逐渐成为人们独立的审美对象。士人、官宦、僧侣等常常在名山大川之间吟唱作画,参禅悟道,山水画派应运而生。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山水文化、山水情结和山水精神,追求形似的“画山水”,最终演化成追求神似的“山水画”。当我们思考“山水画”与“画山水”之辨时,自然要回顾先贤大哲无比深厚的山水文化,不禁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灿烂的山水文化而感到自豪。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深深植根于传统山水画土壤之中,还要充分吸收外来优秀绘画文化,融会贯通,书写中国山水画崭新的一页。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4日 16版)

299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