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台江10月26日电 题:贵州千年苗绣:深山里的“高定”再“出圈”
作者 周燕玲
“我们最近一直忙着赶制台湾和上海的订单。”在贵州台江县城一处深巷中,深秋的阳光洒满小院,精神矍铄的七旬苗族老人潘玉珍戴着眼镜穿针走线,不一会儿,一朵惟妙惟肖的牡丹花在她手中灵动起来。
图为潘玉珍老人所在的小院里,挂着古朴精致又绚丽多彩的苗族绣花布衣。 唐哲 摄潘玉珍的身后,是爬满瓜藤的竹竿架,上面晾晒着几件古朴精致又绚丽多彩的苗族绣花布衣,几缕秋风拂过眉梢,布衣上造型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在风中翩翩起舞,栩栩如生。
图为潘玉珍老人(中)与其他绣娘一起展示刺绣技艺。 受访者供图“苗族绣娘以针线为笔墨,将族人的创世神话、迁徙历史和细腻情感都镌刻在服饰之上。”潘玉珍站起身解释说,苗绣的一针一线都蕴含着故事,穿在身上的苗绣就像一部“无字史诗”,具有承载文化记忆的功能。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传说古代有一位苗族女首领名叫兰娟,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就用彩线记事的方法在衣服上绣符号。“衣服上的黄线是黄河,蓝线是长江,绿线就是清水江,一朵朵的牡丹花是先民经过的洛阳城……”潘玉珍用手比划着说道。
图为潘玉珍老人向外国友人介绍苗绣。 受访者供图与其他传统刺绣工艺不同,苗绣以纹饰飞扬流动、色彩丰富明艳闻名。沈从文先生评价苗绣“充满了创造性的大胆和天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的潘玉珍,算得上当地的“网红绣娘”,为了让公司绣娘们的产品能卖出去,她致力于走出深山,让古老技艺“破土重生”。
自2000年首次受邀到新加坡后,潘玉珍陆续去过美国、法国、英国等10余个国家。2018年12月,在英国伦敦的圣詹姆斯宫,潘玉珍还穿着自己制作的苗族传统服饰走上T台,向世界展示苗绣之美。
图为潘玉珍老人向外国民众介绍苗绣。 受访者供图每次出国展览,潘玉珍都是大包小包地带着许多绣品出门。在参展过程中,除了展示苗绣技艺和“现场带货”外,她还不断地宣讲中国的非遗文化和民间故事,“外国友人常常会问我这是什么图案?为什么要这么绣?”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把历史和世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绣在衣裙上,不仅要讲给孩子们听更要讲给外界听。”潘玉珍坦言,这样可以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图为张艳梅(左)与绣娘一起绣苗绣。 受访者供图在潘玉珍看来,非遗一定要学会“走出去”,不管是非遗传承人还是非遗产品。走出深山的过程中,潘玉珍就结识了不少知名服装企业和设计师,在设计师的帮助下,以往绣在衣服上的纹饰,绣到了高跟鞋、手腕包、扇子等地方,并被称为“藏在深山里的高定”,畅销海外。
“因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海外订单取消了,但2022年仍有来自澳门和台湾的订单。”坐在潘玉珍一旁的女儿张艳梅说,目前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
图为张艳梅制作的蓝染产品。 受访者供图记者发现,相比母亲潘玉珍,张艳梅设计的刺绣产品更加多元化,并融入蓝染、织锦,将“蝴蝶妈妈”“吉宇鸟”等苗味十足的传统文化图腾与现代设计融合在一起,制作成装饰画、围巾、抱枕、箱包等产品。
“希望把流传千年的民族故事通过一针一线绣在衣冠服饰的同时,也将民族之美镂刻在寻常百姓家的方寸之间。”张艳梅认为,非遗技艺要传承下去,就一定要进入寻常百姓家。(完)
【编辑:曹淼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