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衡水9月22日电 (崔志平 高雷 卢增晖)抻条、翻转、定型……在河北省衡水市景县的“恒盛公”馓子作坊里,馓子制作手艺人张金怀正熟练地用筷子将面坯放入油锅,顺着巧劲翻面定型,旁边案板上,叠放着一捆捆已经炸制好的馓子,个个色泽金黄,形如盘丝。
图为正在炸制馓子。 卢新阳 摄据有关史书记载,景县的特色传统美食馓子始于南北朝,相传还曾一度作为贡品,沿京杭大运河北上供宫廷享用。民国年间的《景县新志》曾记载:“景县馓子最出名。”景县馓子素以其色泽金黄、口感酥脆、生津开胃、入水即化、便于储存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图为正在进行搓条和盘条为炸制馓子做准备。 卢新阳 摄景县“恒盛公”馓子创建于1873年,距今已近150年,今年60多岁的张金怀是第四代传承人,十几岁便跟随父亲学做馓子,一直沿用传统手艺进行加工制作。2015年,景县“恒盛公”馓子入选衡水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炸制过程中的馓子。 卢新阳 摄“想做出最地道的馓子,必须要用老手艺。”谈起制作馓子,张金怀说,炸制前要提前准备五六个小时,经过称面、和面、摔面、叠面,面团被反复叠、拉、搓、盘,最后成为一根到底的细面,为防止粘连,需要在油中浸泡。待其充分醒面后,开始炸制,炸制时至少需要3个人配合完成,火候也是关键,火大炸碎了,火小炸不起来,炸好的馓子黄而不焦、松而不散,存放方便。
景县安陵镇王沙窝村馓子手艺人王印升说,馓子吃法很多,直接吃香脆可口,还可以搭配其他食材做成美味菜肴。自己全家都从事这个行业,又雇了3个工人,赶上节假日订单量更大,非常忙。
图为炸制好的馓子。 卢新阳 摄“我们全家都爱吃馓子,我经常订购一些带回去给老人孩子吃。”“过两天出门带些走,让住在外地的亲戚尝尝家乡的味道。”景县的各馓子售卖点经常看到很多顾客前来排队购买,吃馓子成了当地人的一种习惯,也带动了产业发展。
景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三级主任科员王建民称,近年来,景县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保护和传承传统饮食文化,推动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目前景县的馓子作坊共有30多家,零售点80多个,从业人员1000多人,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渠道销往全国30多个城市。(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