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罗旭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晓俏
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147万个项目。2020年11月18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花落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宋哲团队的“星网测通”项目。
近年来,北理工学子累计获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2次、金奖22项,累计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13金,连续两次获得国际机器人挑战赛冠军,在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上五次夺冠。
闪亮成绩的背后,是新时代高校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不懈探索。“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北理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殷殷嘱托,以‘智慧’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不懈探索前行。”北理工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说。
党的十九大以来,北理工以“融合创新、智慧赋能”为驱动力,全方位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改革,实施“寰宇 ”(SPACE X)教育教学改革计划,全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
良好的科研氛围,促使北理工学子勇做创新创业大潮中的弄潮儿。一年365天,宋哲几乎有360天都在做科研。每一天,都可能面临新的科研难题,但是她却十分享受这种难。她说:“在创新创业中砥砺的青春才最闪亮。如果不难,那还有什么可牛的。”
的确,对宋哲来说,夺取创新创业大赛冠军,还不是最牛的。博士一年级时,她长期参与的“卫星通信阵列测量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在读学生,她也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国家奖完成人。如今,她主持研制的多台卫星通信测量装置正服务于北斗、天通等多个国家重大航天型号。
聚焦国之所需,培养拔尖人才。北理工建立健全“全链条、多协同、凸特色、大平台”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5项国家科技奖成果进教材、进课程,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源动力”。
移动扫描手柄,在自己的手指上轻轻滑动,电脑屏幕中立即呈现出皮肤三维断层图像……这是北理工学生使用国内领先的学相干层析(OCT)技术教学仪器开展学习的场景。
“把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实践,实现了科研优势对教学‘反哺’,也推动了教学过程紧密衔接科技前沿。”张军说,“让‘科’与‘教’融会贯通,北理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誓做惊天动地事,甘为隐姓埋名人”,这句话宋哲始终牢记。多年的科研攻关经历,已让她成长为一名静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坚信,热爱可抵漫长岁月。”她说,“科研报国之路道阻且长,但我无惧亦无悔。”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