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2022-09-29 08:09 光明网-《光明日报》   孙宗鹤  阅读:13129 

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北京东城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做好“文化大文章”的探索实践

光明日报调研组

  壮美中轴饱含古都风韵,崇文争先彰显时代气象。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市东城区在新时代着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区,正走出一条以文化为根基的城市创新发展新路。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雨儿胡同29号、30号院,到居民家里察看,嘘寒问暖。他表示,老城区改造要回应不同愿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大家要多理解多支持,共同帮助政府把为群众办的实事办好。

  2019年2月,临近春节,北京城内年味渐浓,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迎佳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听取区域规划建设、老城保护、疏解腾退、人居环境改善等情况介绍。在草厂四条胡同32号院,总书记高兴地拿起一幅“福”字,亲自贴到门上,给这里的老街坊们拜年。

  连日来,调研组行走在“正阳门下,金水桥边”。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特别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北京市东城区自觉从“国之大者”高度认识和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提出坚持“崇文争先”,深刻理解“擦亮古都金名片”“做好文化大文章”对区域发展的巨大引领作用。调研组对这里如何立足建设好国家中枢、千年古都、文化名城、人间画卷和宜居福地,充分彰显首都功能核心区作用的实践探索进行了调研。

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在鼓楼中沉浸式体验“晨钟暮鼓”。光明图片

  1.文在城中 文城一体

  牌楼上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院落中青砖灰瓦、古韵盎然……调研组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看到,东城展区俨然一座精致的“京城四合院”,观众在此亲身探寻胡同深处的历史记忆,沉浸式体验文化“穿越”之旅。

  在东城区调研,干部群众不约而同建议调研组到前门三里河走一走。青砖灰瓦间,一抹亮眼的红色便是青云胡同22号颜料会馆,会馆斜对面,是梅兰芳先生早先常年居住的地方。

  “今天在这儿近距离欣赏评剧名家的精彩演出,特别有味道。”观众李先生看完演出感叹不已。从2021年7月起,东城区对颜料会馆等一批会馆旧址进行活化利用,打造“会馆有戏”惠民文化演出,让百年会馆焕发出新的魅力。

  会馆承载着多样地域文化,是历史留给东城独特的文化遗产。调研组了解到,仅在前门东区,就坐落着37处会馆旧址。在这里,东城区对已经腾退修缮的会馆实行“一馆一策”“一馆一品”精细化打磨,一个独具京味文化特色的会馆文化片区渐次清晰。

  “大戏看北京,好戏在东城”,在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又是另一番景象。

  时至今日,很多老北京人都还记得改革开放后北京城最好的电影院——大华电影院。多少小家庭的甜蜜回忆,就是从一张大华电影票开始的。如今,昔日的大华影院已经变身为一个综合性表演艺术空间。

  “区别于传统的剧院,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是个新型集约艺术空间,适合所有表演类型。它的亮点,是能给观众带来更具参与感、沉浸式的体验。”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总经理李滨对调研组表示,“无处不戏剧”的理念,颇具东城风格。

  漫步街头,社区文化活动室、博物馆、室外文化广场、剧场、图书馆、电影院、实体书店鳞次栉比,文化矩阵效应十分明显。

  近年来,东城区高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围绕“十四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加强“文化东城”建设、加快“书香之城”建设、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推动文化金融发展出台一系列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顶层设计,推动文化发展由扁平化走向立体化,使文化真正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远眺中轴线。光明图片

  2.精雕细琢 浸润民生

  时隔数日再次回到前门大街,这次调研组要了解的是城市规划给老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善。沿着极具京味特色与现代活力的“老字号 国潮”步行街前行不到一公里,曾经消失在清朝末期的古三里河水系,如今以雨洪调蓄自循环的现代水景观方式,重新呈现在市民面前,在草厂胡同群中再现出了古都“水穿街巷 庭前院落”的城市肌理。

  这是东城区将复兴历史文化名城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紧密结合,建设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的生动写照。

  调研组了解到,通过申请式退租、恢复性修建和保护性修缮,老胡同正由“面”及“里”重获新生。

  从小就生活在草厂四条胡同的75岁老人朱茂锦感慨,以前抬头看见的是密密麻麻的电线,胡同弥漫着厕所味,各家堆物堆料乱停车,用明火做饭。现在架空线入地了,抬头又能看到首都天际线了;厕所“革命”了,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全年无味;胡同不停车了,厨房改用电了,让人觉得安全舒心。

  在东城区,老胡同精细化提升的脚步从未停下,由街巷向院落拓展延伸。2020年以来,通过自下而上、一院一策、针灸式的微整治方式,围绕居民“厨、储、卫、浴、光、晾、停、绿、行”等需求,东城区以绣花的功夫打造百余个“美丽院落”,惠及近千户居民。

  小巷城市规划师时亮对调研组介绍,“精致东城”最重要的原则是贴近百姓生活、符合古城风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随着精致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老街坊从“看着干”变成“一起干”。

  想民之所想,政府“向前一步”主动治理,老城变美了,“12345市民诉求热线的城市管理类案件比重也逐年下降,前门地区由2020年的60%降至2022年的30%”,前门街道工委书记关波对调研组说。

  今年雨季,草厂头条胡同6号院的杨先生拨打市民热线,反映下水道反味问题。属地接单后,召集专业人员第一时间勘查现场、测量尺寸,通过加装井盖返水弯头,24小时内解决了居民糟心事。

  随着主体意识的增强,在街道和社区党建引领下,老街坊们兴起了参与社区大家庭自治共治的新风尚。

  调研组一行还走进了一个居民小院议事厅,和大家共话垃圾分类这个关键小事。这天,家住草厂四条胡同的李洪盛大爷正在分享自己积极响应社区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的号召,将自家小院打造成雨水回收利用、厨余垃圾堆肥的“零废弃自循环生态院落”的做法,受到大家一致点赞。

  在东城区豆腐池胡同,有一处古色古香的院子。在这里,鼓楼中医院默默为附近居民健康保驾护航了70多年。医院古朴雅致,随处都在传播中医文化理念。医院楼顶被精巧打造为本草疗愈园,候诊大厅屏幕上正在播放健身“八段锦”,群众渴了,还可以接一杯免费的养生代茶饮。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年来,东城区加快推进中医药文化之城建设和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建设,推出“身边的中医专家”等中医药特色服务,不断将“治未病”理念落实落细,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隆福文化中心吸引年轻人游览打卡。光明图片

  3.以文化人 培根铸魂

  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成果层出不穷。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愈发明显。

  2022年9月,东城诸多中小学不约而同以“文化”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展览首次进入校园,北京二中师生一起体验古都底蕴,助力中轴线申遗保护;史家实验小学以“红色传承 立德铸魂”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北大红楼,学习党史知识。

  在教育部等部门新近公布的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中,北京基地近半在东城,且都与文化息息相关。一批批理论名家、文化名人、文博大师走进学校,以文化为纽带,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寓于文化自信之中。

  参与志愿服务,也满是文化味儿。

  “一座座四合院组成了胡同,一条条胡同汇聚成了咱北京的老城。”史家胡同博物馆讲解员王子睿正在为参观者讲解着一个个充溢京味文化的展陈。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王子睿2015年第一次来到史家胡同博物馆,就被深深吸引住了。2019年,已经成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王子睿选择到博物馆讲解,参与志愿服务。

  据介绍,东城目前正在着力探索如何以“文化 ”作为引擎,打通文化链与价值链的连接,实现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为文化产业插上腾飞的“金翅膀”,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日前落户北京东城,它将重点探索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文化与金融合作模式创新,着力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

  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推进故宫、钟鼓楼周边等重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开展城市水系、历史建筑和传统四合院民居整体保护,重塑古都风貌,优化空间秩序。探索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模式,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和老字号创新发展。

  夯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发展优势,不断优化提升“十分钟文化圈”。用好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强国”协同推广平台东城工作站,持续推动文化宣传展示、品牌聚合、交流互鉴。精心打造“大戏东望”“故宫以东”等文化名片,高水平办好“北京文化论坛”,常态化抓好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4.以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调研组认为,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刻把握“都”与“城”内在逻辑,深刻认识“政治担当”与“文化自觉”辩证统一关系,是东城区诠释首善标准,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的“硬支撑”,以文化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核。

  启示一:从文化维度,瞄定“看北京首先从政治上看”的首善标准。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崇文争先”首要诠释的,是干部群众对党的情感,是“红墙意识”。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老城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文化在首都的重要地位,并通过一系列实践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东城区在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统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东城区能得到鲜活的印证。

  启示二:用文化浸润,行稳“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首善之治。

  承古都之韵,绣出老胡同新生活;行首善之治,秀出老街坊新风尚。东城区以历史文化传承为牵引,将老城整体保护与城市更新和现代化发展有机融合,深入统筹老城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既坚持保护为先,又强调用好减量手段,通过精细化改造为老城提升品质,让老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

  调研组了解到,用心用情满足群众期盼,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在这里不是碎片化的,贯穿其中一条鲜明的主线是坚持保护传承与更新发展有机统一,在“关键小事”中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以文化为纽带,找到了高质量发展和群众期盼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

  启示三:以文化为核,书写高质量发展的首善答卷。

  在发展中注重古都文化资源整合与内涵挖掘,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东城区深入推进“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非遗之城”“戏剧之城”建设,有力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不断涌现,着力丰富产业文化内涵,突出产品和服务的文化特征、文化内涵,提升产业附加值、竞争力;着力增强文化消费魅力,优化制度环境、营商环境,创设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促进和引领文化新需求,在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交融交织中,始终用文化的力量推动首善之区高质量发展。

  群众心中的好日子总离不开文化,要让群众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牛鼻子”就在文化。东城区准确把握文化这一时代机遇与区域发展机遇的内在联系,将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使文化建设成为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的关键一招,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深刻转变,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为驱动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董城,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朱柏成、庞宇、杨旎)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8日 05版)

194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