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教授简历更该出圈的,是职业路上的热爱与坚持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日,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胡金牛火了,他发布在学院网站上的个人简历把网友乐坏了——列举自己在多国开展过博士后及访问学者研究后,他注明“主要是当时找不到工作”;他给每一个研究方向都加上了俏皮后缀,“比较火”“更火”“火得一塌糊涂”;说到教学经历,他自嘲某门课程“经常因为选课人少而停课”……
在网友争相传阅胡教授简历的时候,与他在同一学院任职的陈璟教授的简历也被挖了出来:“能在30岁之前出了趟国逛逛,读完了书,还顺便拿到了一些文凭”;自己的学术研究“应该拿不到诺奖,所以只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在“荣誉称号”一栏,只有一张电影截图,内嵌台词“那些只是虚名而已,就好像浮云一样。”
人们习惯了统一格式的简历,突然看到有大学教授介绍自己时如此“不正经”,确实觉得新鲜。两位教授的研究对象都是理论物理这一大众很少关注的领域,或许此次凭简历出圈是他们在专业外受关注最多的一次。
这几年,通过类似方式从“象牙塔”出圈的学者不少。有法学教授把案子讲成段子,收获百万量级粉丝,也有手拿馒头和矿泉水出镜的数学奇才。科研人员、高级知识分子打破刻板印象,以接地气、真诚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因此收获点赞、成为舆论热点,是好事。但如果走红和热议只是停留在表面,被关注的始终是某些个人色彩的东西,那这样的出圈未免有些肤浅。
正如这两份教授简历,在有趣、真实之外,其更打动人的,应该是用云淡风轻的口吻展示了学术之路上的艰辛:天才是罕见的,“一篇论文惊天下”的剧情也是少有的。大多数人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有挫折、有迷茫、甚至还会夹杂着现实生活的压力,只有扛过了这些,才可能收获一星半点成就。
几年前,国外某著名大学一名教授将自己“未能申请到的学术项目”“被拒绝的论文”等经历制作成“失败简历”挂在网上,用以安慰那些因遭遇挫折而气馁的学生。此举让不少人意识到,一个看起来是人生赢家的人,失败的次数竟然比成功多很多。“失败的次数比成功多很多”,这几乎是铁律,对一些学习、研究周期长的行业或学科的人员来说,更是如此。
在公众围观的“热闹”之外,他们大多数时间都与寂寞、枯燥以及可能的失败为伴。如果说以好玩、有趣的方式让这一冷门学科被人关注是第一步,那么让更多人了解并愿意接受它“真正”的样子,则是学科要实现发展的关键的后续。不难想象,上述两位教授应该只花了极少的时间撰写简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日夜面对数据、公式和实验。
在陈璟教授欢乐的简介中,有一处措辞显得颇为严肃。他对自己的学生科研和毕业有相当高的要求,声明自己“不会帮学生找工作,不保证写推荐信,也不承诺学生能按时毕业”。由此不难看出,比起简历带来的热度,这两位老师大概会更愿意让自己的研究领域受关注。并且,对待学术、对待教书育人这样的事,他们是无比认真的。
热度会减退,但科研在路上。让简历出圈,不如让背后的热爱、坚持与不惧艰辛出圈。
罗筱晓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