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走进信江龙窑

©原创 2022-06-13 08:46  阅读:6504 

“信江龙窑”是对铅山境内信江河畔的古窑遗址的一个统称。现发现的窑址有“苋鸡蓬南朝瓷窑址”、“窑山五代瓷窑址”、“盏窑宋瓷窑址”、“破岭基元瓷窑址”、“华家村明清瓷窑址”,还有近期发现的“青溪服务中心孔家村窑上坪唐代瓷窑遗址”,这些古窑遗址的发现是铅山文化经济交融的历史见证。今天,我们跟着“三清媚”独特细腻的文笔,走进信江龙窑的前世今生…

窑红云烟袅

黄勇的龙窑梦

在没有认识黄勇之前,对铅山青溪孔家的认知只是来源一则消息:1965年,曾任国家军委副主席的汪东兴和毛主席女儿李讷在这里社教过几个月,国家公宣队常在孔家村文艺演出。后又从查资料得知:孔子55代后人孔克文在明洪武年间从抚州临川迁至本地,并在此繁衍生息。建村至今600余年,现已延续至孔子77代。孔家村村民延续孔子“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基因和“读书、明礼、修身”的家训,勤劳朴实,知书达理,村风民风正,村容村貌新。

认识黄勇之后,才了解了“信江龙窑”四个字的来龙去脉。江西素为“瓷省”,汉唐以来,瓷窑渐多,赣东北为江西瓷器发祥地之一。铅山信江沿岸发现的古代陶瓷窑遗址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南北朝时期已有较大规模的出现,唐宋时期做陶制瓷技艺达到鼎盛。铅山因其发达的手工业和江南水运地理优势成为闽、浙、赣、皖、湘、鄂、苏、粤等江南诸省的水运中心和商业枢纽,素有“八省码头”之称,经济文化的繁荣,使各地工匠云集铅山,带来了各地先进的陶瓷制作技艺,成就了信江河畔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发展,涌现了大批陶瓷制作窑厂。

黄勇出生于青溪老街万年桥畔,万年桥下的泸溪河是信江的支流,儿时的黄勇常年嬉戏在泸溪河的石滩上,石滩中散落的古瓷残片,烧瓷窑具,都是他儿时的玩具。幼时玩捏泥巴的孩童天性,从小耳濡目染的窑洞故事伴随着他长大,陶瓷文化渐渐在黄勇心里扎根萌芽,有了梦想的灯塔。他在小学与和中学时在美术方面就表现出非凡的天赋,经常得到诸多老师的一致认可和好评,16岁一举考取景德镇美术学院,与他幼时目标渐渐靠拢。毕业后,他更有幸运被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郭文连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舒慧娟女士收为入室关门弟子,得此天赐良机的黄勇,更加努力学习技艺,认真研究陶瓷文化。

身为青溪人,他被铅山境内信江河畔的古窑遗址文化深深吸引,被其文化内核所陶醉。他开始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寻找理论和实物的佐证,请导师答疑解惑,只要一有时间,便马不停蹄往铅山跑,不厌其烦到现场去考察。对“苋鸡蓬南朝瓷窑址”、“窑山五代瓷窑址”、“盏窑宋瓷窑址”、“破岭基元瓷窑址”、“华家村明清瓷窑址”,“青溪孔家村窑上坪唐代瓷窑遗址”等遗址进行仔细认证,并对陶瓷残片反复探究。他还对信江沿岸的古窑遗址进行分门别类,归纳整理。发现产生年代,制瓷技术,产品的类别、质量等具有诸多共性,故把这些古窑遗址统称为“信江龙窑”,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黄勇果断把“信江龙窑”进行了商标注册和公司的设立。

黄勇通过对这些古窑遗址的研究,读懂了古铅山文化经济交融的历史繁华,写了很多高质量论文,也为自己的未来人生构筑了光明的前途。

通过对古窑遗址出土大量古陶瓷残片做出的大量观察和研究,在当地取到很多的黏土标本和植被的提炼、陈腐、煅烧、中分古瓷的成分也越来越接近。为此黄勇付出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因为黄勇坚持不懈的努力,古陶瓷残片经专业机构鉴定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因此他也被批准为上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人和上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黄勇的思乡情

以茶自省,以茶明志,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礼佛,以茶敬祖。茶于无意之中,悄悄融入我们的精神领域。

黄勇在青溪麻山孔家租了一栋旧民房,打造成一间工作室,一间现场体验创作室,一间陶瓷残片展区,一间自己的作品展示厅。民房紧靠甘溪河,河水清澈,日夜奔腾不息,河面不宽,但水势浩荡,预示财运翻滚。青溪可谓人杰地灵,社会上流传青溪有三怪:没有玻璃厂却有酒瓶的市场,没有湖泊港口却有螺蛳的市场,没有林场却有木材交易市场。而且都是全国畅销,是独一无二品牌市场!

青溪,就是一个聚财的商业宝地,近年,乡贤们纷纷回乡创业,他们为青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黄勇就是其间的一股商流、文流、陶瓷艺术流以及货币聚集流的典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青溪还会再添一怪:青溪近代没有窑场,却有代表地方文化的,高水准的陶瓷艺术品出现。

在离黄勇住处不远,有一个文革时建的粮仓,一个大粮库和四个粮堡。约三亩地之多,黄勇租下后,进行改造。他的窑已建好,可以投入使用了。此外,他还打造了他一个瓷窑博物馆,一个瓷文化教学相长促学之地基本成型。黄勇很较真,身上有股韧劲,每个细节都要求做到尽善尽美,也颇为小心翼翼。一个大教室可以容纳200个学子,黄勇说,这是我带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们习课的地方,我布置起来要学术味重,实观物体多,电视教学,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也会陆续投入,我也是在渐渐地朝自己的思路去完善。

交谈正浓之际,黄勇又兴致勃勃地告诉我,青溪服务中心党委,政府正规划为孔家修缮一个村史馆,这样,我们的祖先从何而来,这块热土曾发生的过往故事、大事、要事都统统记录下来。一个人一定要学会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做陶瓷艺术更要有故事可讲,追寻村史更有文化自信。

黄勇的粮仓对面就是一座古建,孔氏宗祠,是纪念孔家先祖的,多么相得益彰的两个毗邻,左是孔庙右是千古陶艺,既是文脉,也是孔子的一脉相承,这,冥冥之中的一种巧合和宿命?这样的陶艺寻根,便多一份力感、厚重和积淀。作为一个艺术家,黄勇需要的是把自己藏起来,需要默默无闻,静修自己的陶艺。

黄勇有浪漫的情怀,他在自己未来的陶艺馆里,亲手种了几棵芭蕉树,已经有两米多高并新发一棵。黄勇解说芭蕉偏于阴柔清雅的审美特质颇符合文人意趣,历代文人的吟咏积淀了芭蕉丰厚的文化和情感底蕴,从而使之成为具有丰富韵味的文化符号。

芭蕉叶美,文学作品多表现其色彩美和形状美。蕉叶青翠浓绿,平滑光亮,具有丝织品的质感。唐代徐夤《蕉叶》“绿绮新裁织女机,摆风摇日影离披”,把它比作“绿绮”;宋代张镃《菩萨蛮·芭蕉》“潇洒绿衣长”,把它比作“绿衣”;宋代王洋《和陈长卿赋芭蕉二首》“长恐天寒凭日暮,不将翠袖染缁尘”,将它比作“翠袖”;芭蕉叶面硕大,风中芭蕉犹如飘扬的翠旗。这些都是我在院中种芭蕉的理由,我喜欢芭蕉。

随后,我问黄勇,您有信心把“信江龙窑”做大做强,做到风生水起吗?黄勇坚定地说,有!在这次江西首届文博会上,我的作品一展出就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与关注,赢得参观者的喜爱,作品卖出不少,来与我谈未来,一起做大做强“信江龙窑”文化的志同道合者多了起来。特别是我们青溪服务中心的书记,来我这里现场多次,倾听我的困难,为我出谋划策、给我提供便利、给我肯定、给我荣誉,让我心安下来,总之,我踌躇满志,信心百倍!

(作者:白鹇)

263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