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垃圾分类如何“智能又时尚”

2019-06-13 21:19  阅读:5667 

网上下单,上门取件,足不出户就能处理垃圾;智能垃圾柜遍布各大小区;分类倒垃圾可以扫码积分,兑换日用品……“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已成为时下热点,为公众带来便捷、有趣、环保的垃圾分类新体验。

  工作人员现场为居民演示垃圾分类全过程监管平台使用方法。 郭俊锋摄(人民图片)

走上“台面” 多地推行

  过去一年来,通过互联网实现垃圾分类回收的方式在多地推行。

  在北京,多个城区探索建立积分奖励系统、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等方式,让“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上海,“互联网+垃圾回收”已成为创新标杆项目,吸引了长三角地区纷纷效仿。

  在广东,广州市、深圳市建立APP移动平台,实现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

  在宁夏,银川市已启动垃圾分类“互联网+资源垃圾”回收方式,开通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实现“线上交易+线下物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垃圾分类回收早已突破地域限制。2019年初,支付宝添加了“垃圾分类回收平台”功能,针对低价值的回收品,可按重量兑换“能量”,随后在环保商城里根据累计的“能量”兑换实物或优惠券。

  “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不断走上“台面”,引发广泛关注。今年4月,在第20届中国环博会上,展会第一次专门为智能垃圾分类开辟展区。今年5月,垃圾分类绿色能量生成机亮相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江苏常熟合众环保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沙永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势头很好。互联网无处不在,可以对民众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激励更多民众自觉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去。

制度护航 产业勃兴

  2014年,从回收废旧电子产品开始,出现了一批基于“互联网+废品回收”模式的O2O交易平台。但该行业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8年迎来发展热潮。

  行业扩张与政策支撑密切相关。为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北京、上海、天津和杭州等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

  北京、上海和宁波等城市已经率先进入快车道,打开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北京推动“强制分类”学校医院等机构先行,并逐步实现全覆盖;上海将于今年7月1日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违反垃圾处理单位最高罚款50万元;宁波规定个人未分类投放最高罚500元,单位未分类最高处罚1万元。

  “环保观念的提升带动垃圾分类产业勃兴,制度设计也要跟得上。”沙永康表示,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公众要求完善垃圾分类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政策红利正催生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根据E20研究院预测,垃圾分类将是中国又一个百亿级别的潜在市场,市场空间将在2019-2020年逐步开启。

蓝海广阔 任重道远

  “互联网+垃圾回收”正在成为环保行业新“风口”。随着国家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片蓝海将大有可为。

  据媒体报道,现在多家垃圾回收企业已经打造了自己的大数据平台,可以直观了解垃圾回收、分类和处理的情况。这些大数据可以为政府推进垃圾分类提供直接帮助。

  垃圾分类产业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沙永康认为,问题主要有几方面:一是当前中国垃圾分类标准比较混乱,有些垃圾没有被准确归类;二是回收之后,垃圾后期处理环节没有采取分类处理措施,导致前期工作大打折扣;三是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会增加企业的运输和处理成本;四是技术落后也是制约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马俊伟介绍,设置智能垃圾回收柜以及通过专用垃圾袋让用户在源头上做好干湿分离工作,是当前“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的两种主要模式,模式尚待进一步拓展。

  此外,马俊伟指出,“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行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垃圾分类思路不能仅仅停留在回收环节上,还应更多关注前期的干湿分离和后期的处理过程。此外,受利益驱动和成本制约,许多企业回收的仅是诸如瓶子、废纸等回收效益较高的垃圾,而像厨余垃圾等则无人问津,处理技术也不成熟。

  “互联网+垃圾分类”产业如何行稳致远?沙永康认为,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共同努力推进。首先,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制定完善垃圾分类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应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垃圾分类标准。其次,企业应加大垃圾处理的技术研发力度,生产出更加智能的垃圾分类装备;此外,社会公众应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回收意识,认真养成垃圾分类投放与处置的良好生活习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321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