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据广东疾控官网公布信息显示,6月10日,广州市监测发现2例猴痘病例,目前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症状较轻。而此前,2023年6月6日,北京疾控也公布了北京市医疗机构报告的两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情况,其中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另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病例,两名病例均是通过亲密接触感染。
猴痘到底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呢?
根据文献资料显示,主要存在以下两种传播途径和产生方式:
一、猴与人类接触:人类可以通过与感染了猴痘病毒的猴子接触而感染猴痘。这种接触通常是在与猴子密切互动、处理猴子的体液或呼吸道分泌物时发生的,如被咬伤、抓伤、接触伤口或粘膜等。这种情况下,病毒可以从猴子传播到人类,导致人类感染猴痘。
二、人际传播:虽然相对较少,但人类之间的猴痘传播也可能发生。这通常是通过直接接触患有猴痘的人的皮疹或体液进行传播。病毒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病损或被感染的物体(如衣物、床上用品)传播给其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猴痘通常通过猴子与人类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传播,但是近期国内外新感染的多起病例均是由于人际传播,尤其是性途径传播造成,因此面对新形势,我们需要更新既往的认知,做好自我防护。
彩色透射电子显微捕获的猴痘病毒颗粒。图源: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
哪些是易感人群?
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尤其是1981年后出生的人)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猴痘病人临床表现
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多有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今年在非洲以外的非地方性流行地区发现的猴痘病人的临床症状普遍较轻且不典型,皮疹主要分布在生殖器及其周围部位,数量较少。
如何治疗?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
*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
划重点!个人如何预防猴痘?
普通居民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居民不必过度惊慌。同样建议积极了解猴痘预防知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
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
2.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3.猴痘人际传播以男男性行为人群为主,在此建议男男同性性行为者积极了解猴痘预防知识,提升猴痘认知水平和防控意识,避免或减少高危行为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江苏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