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重塑千年荣光 | 在充满诗意的铅山,一起探寻铅山名人文化

2023-05-28 17:05  阅读:4458 

早在商、周时期,铅山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南唐保大十一年(953)置县。因永平镇西四里有铅山,遂以山名县,隶信州。1949年5月铅山解放以后,隶属上饶地(专)区。

铅山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素有“隔河两宰相(北宋陈康伯,明费宏),百里三状元(宋刘辉、元李谨斯、明费宏),一门九进士”之说。今天,就让小编带你在充满诗意的铅山,一起探寻铅山名人文化。

铅山本土名人

【刘辉】

黄建新 摄刘辉(1031—1065),原名刘几,字之道,铅山陈坊沽溪人。刘辉自幼聪颖,七岁即博览群书,出口成章,有神童之称。其幼失怙恃,但他卓然有志,慷慨离乡,拜师求学,八年学成,成为海内名士。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在科举中因擅为西昆靡丽文体遭考官所厌而名落孙山。其毫不气馁。回到铅山清峰峡继续苦读精研,并在崖壁上大书“魁星状元”四字以激励自己。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得中己亥科状元,时年三十岁。成为铅山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中状元后,曾任大理评事、签书建业军判官、河中节度判官、著作郎等官职。刘辉为尽孝道,奉祖母赴任,因祖母不服水土,刘辉请求解官以侍祖母。仁宗得知,诏令移任金陵任职,不久祖母病逝,刘辉辞官回铅山守孝三年。居丧期间,刘辉买田以资助贫困人家,又选山峻形胜之处结庐,收徒讲学,远近闻名,从学者纷至沓来。治平二年,居丧未满,刘辉不幸病逝,年仅三十六岁,葬陈坊下沽溪,著有《东归集》十卷。现今,永平镇西仍有清风峡、状元峰等相关景点。读书岩,为宋刘辉读书处。刘辉夺魁取得状元后,读书岩故称状元峰。

状元刘辉墓坐落在陈坊乡沽溪村万利号屋后山岗,该墓占地约220平方米,由主墓、墓碑、石拜堂、石墓坪、石级道路等几部分组成,于2023年依照宋时样式重修。

【赵士礽】

赵士礽,字城甫,铅山县永平镇人。生于北宋元佑年间,系赵宋皇族后裔。大观元年(1107)参加“锁厅试” 名列第一,授从仕郎。

赵士礽心恤百姓,宣和年间,在河北任兵曹时遇一失踪疑案,直谏太守,避免了一场冤假错案。任河津县令时遇蝗、旱重灾,不顾擅开禁仓罪毅然开仓放粮。后因在淮东提举常平茶盐任上“划宿弊抑浮费”而得罪权贵,于是回永平闲居,题其居为“暇乐园”。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被再度起用,诏选为西外宗官,加太傅,年七十有五,卒于宗。官赠朝议大夫,谥文安。”赵士礽去世后追赠少傅,是名义上的太子老师,也是官职名,从一品。

铅山素称中的“一门九进士”指的就是赵士礽一家,据《乾隆八年<铅山县志>卷六·会试》记载,赵士礽有八个儿子进入了进士名单,只有赵不逸(志中有“某母弟”的提法,可能是同父异母的原因,即嫡出和庶出的区别)没有进士记录。如将赵士礽和他的“善”字辈的三个孙子,以及“汝”字辈的重孙统计在内,赵家不止是“一门九进士”,而是“一门十二进士”。

【陈康伯】

图源:百家号临江望史陈康伯(1097—1165),字长卿,信州弋阳新政乡人。元代,铅山扩县为州,新政乡(今铅山汪二镇)从弋阳划属铅山,陈康伯遂为铅山县人。

陈康伯像丨黄建新 摄

陈康伯自幼颖悟,宣和三年(1121)进士。金帝完颜亮南侵,陈康伯力主抗金,危难之际,他迎眷入京,荐虞允文参谋军事,在采石矶大败金兵。高宗曾称赞陈康伯“静重明敏,一语不妄发,真宰相也。”累官尚书左仆射、同平章兼枢密使,封鲁国公。

乾道元年陈康伯逝,年六十九,追赠太师,谥号“文慕”。宋宁宗时,配享孝宗庙庭,改谥“文正”。宝庆二年(1226)绘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谨斯】

李谨斯,铅山土溪人。少年时代,聪颖异常,七岁能为文。元至正二十年(1360)状元及第。元朝开科取士,分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榜,谨斯系南榜进士。统治者出于民族歧视弃之不用,谨斯愤然归家杜门不出,以诗文自娱然其才名不胫而走,四方文士不惮跋涉纷纷前来从学问字。以能“得其一篇之贻,若加衮焉”。所著有《元逸民传》。

【费宏】

费宏(1468—1535)字子充,号健斋,铅山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得中状元,授翰林修撰,官至内阁首辅。费宏幼聪慧,有济世之才,其年少读书过目成诵,十三岁中广信府童子试文员,十六岁中江西乡试解员,二十岁中进士,廷试钦定状元。他一生为人和易,推毂后进,勤政清廉,恤民务实,体恤为民,持重识大体,为百姓称赞;他三次入阁,官至首辅,深受君臣倚重。嘉靖十四年(1535),世宗赐“旧辅元臣”银章。同年,费宏安然伏枕而逝,享年六十八岁,诏赠“太保”,谥号“文宪”。有《费文宪集选要》七卷传世。铅山费氏一族自明以降,人才辈出,明朝为官有七十八人,清代有九人。杰出代表有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费寀、湖南提学副使费懋中、南京太仆寺正卿费尧年等,被誉为“西江甲族”“科第世家”。其聚居地被称为“冠盖里”。

费宏墓 | 黄一亮 摄费宏墓位于铅山县河口镇柴家村冠盖里,该墓坐北朝南,规模恢宏,原俑道入口处竖有石牌坊,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等石像依次分列俑道两旁,墓前两侧蹲有一对瑞兽,虎虎生威,侧边竖立一块雕刻龙纹汉白玉碑,中立墓碑,上书诰授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赐文宪公费宏墓,墓为青石围砌,圆底、攒尖顶式。在墓地前侧面建有萃英堂,为费宏纪念馆,介绍费宏及其家族生平事迹。1987年,铅山县人民政府将“费宏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九十年代后期,当地群众主动捐资修葺费宏墓,并收集整理了许多方面文献资料。200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蒋士铨】

蒋士铨(1725—1785)字心余,又字苕生,号清容居士,又号藏园,清代戏曲家、文学家,铅山永平镇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历任顺天府同考官、《续文献通考》纂修官、国史馆纂修等。士铨才华横溢,是继关汉卿、汤显祖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戏曲家。乾隆帝称他与彭元瑞为“江右两名士”。 诗与袁枚、赵翼齐名,并称“乾隆三大家”。其母钟令嘉通晓经史,能诗善画,课子甚严,其鸣机夜课佳话广为流传。

蒋士铨故居

他有《忠雅堂集》43卷、《铜弦词》等流传于世。他的戏曲成就尤其突出,《藏园九种曲》等剧作在当时广为传唱,妇孺皆知。清文学家王昶评其诗为“当代之首”,清戏曲理论家李调元评其曲为“近时第一”,高丽专派使臣以重金求其乐府诗,梁启超说他是“中国诗曲界之最豪者”,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说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殿军”,国学大师钱仲联说:“蒋士铨以诗曲成就双双得到同时著名评论家的充分认识和最高评价,这在整个清文学史上为绝无仅有的一家。”

蒋士铨墓

乾隆五十年(1785)二月二十四日,蒋士铨病逝于南昌藏园,终年61岁。第二年三月,归葬于铅山县永平镇文家桥。墓额:“气节文章”。楹联:“庐埠叩苏公八壬偈子一转语,山阴同陆翁九千吟中万首诗”。墓碑:“皇清敕授承德郎倒晋奉政大夫翰林院编修即用御史显考蒋公心余府君之墓”。1959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雷维翰】

祝建新 供图

雷维翰(1807—1862)字光照,号西垣,铅山黄柏(今篁碧乡)人,县府院试小三元,邑庠廪膳生,道光二十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一年散馆授编修,二十七年保送御史,同年补任国史馆纂修,二十九年转掌陕西道监察御史钦加监运使衔。光绪二十年(1894)诰封资政大夫。

雷维翰精明强干,不畏豪强,得朝廷嘉奖,敕建“词臣”牌坊。其工诗文,有《可青山馆诗存》传世。

“词臣”牌坊 | 柯援生 摄

雷家大院

在铅山篁碧畲族乡,现有“词臣”牌坊与雷家大院留存。“词臣”牌坊由青石建成,平地拔起,令人肃然,是道光二十七年朝廷为表彰雷维翰的忠心与贡献而修建的,规定武官到此下马,文官到此下轿,雷维翰的政绩可见一斑。“词臣”牌坊与雷家大院现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祝三】

华祝三(1811—1900),字肇猷,号尧峰,铅山黄柏(今篁碧)人。邑庠廪膳生,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河南道御史、甘肃西宁知府,分巡兰州道、钦加布政史衔,广东南韶连兵备道,署理广东按察使兼署两广监运使,诰授通奉大夫。年迈告老还乡后,亲任白鹿书院和鹅湖书院主讲,居乡期间,出资筑修陈坊至篁碧通道,开凿五里官圳,造福乡梓百姓。华祝三还粜米施粥,助百姓度过饥荒,深受赞颂。曾纂修同治《铅山县志》,其与堂叔华日新、弟华立三同朝为官,传为佳话。

华氏宗祠 | 柯援生 摄

柯援生 摄

“ 华氏宗祠”内部 | 柯援生 摄

在铅山篁碧畲族乡,现有“华氏宗祠”留存。“华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三十年,是华祝三等的家族祠堂。“华氏宗祠”整个建筑独具匠心,精湛的雕刻艺术令人赏心悦目。

【陈仁洪】

陈仁洪

陈仁洪(1917—1990),出生于紫溪乡火星村沦头自然村。1930年11月,陈仁洪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2月,被派到柏畈区地方苏维埃工作,任区团委书记。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9月,铅山县第六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陈仁洪当选为铅山县苏维埃主席团委员,任县苏维埃军事部政治委员。1934年3月,上铅县成立独立营,任政治委员。在赣东北苏区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中,任红军主力部队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

解放战争中,陈仁洪历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第17师副师长、16师师长、第24军第70师师长等职,参加过莱芜、孟良崮、鲁西南、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中,陈仁洪入朝作战,历任24军第70师师长、24军副军长,参加过五圣山阵地守卫战、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1951年夏季进攻战役、金城战役等战役。

火星村仑头自然村陈仁洪故居

从朝鲜回国后,陈仁洪到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毕业后历任66军副军长、24军军长和军政委、北京军区副政委、济南军区副政委、济南军区第二政委、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0年2月,陈仁洪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杨田铭】

杨田铭

杨田铭,铅山紫溪人。原名林本寿,1910年3月21日出生,1931年4月参加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5月29日,在红军长征的路上,为了摆脱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党中央选出了 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杨田铭是其中的一员。

泸定桥长约100米,由十三根铁链组成,当时桥西有国民党川军把守,桥板已全部被拆除,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冒着敌军的枪林弹雨,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冲向对岸,攻下了桥头堡,后续部队迅速跟进,夺取了泸定城。

飞夺沪定桥后,杨田铭在直罗镇战役中不幸头部中弹,身负重伤,后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伤愈后进入中央警卫团。1951年3月,杨田铭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秘书长。1963年10月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56岁。直到他去世,都没人知道他是22勇士之一。

肖冬红 摄

在铅山县紫溪乡紫溪村,有勇士广场和杨田铭烈士墙绘。

【华夏】

华夏(1923—2019)原名程珊,江西铅山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现代美术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美术》杂志社原社长、主编。

1923年,华夏出生于江西铅山。1942年九江中学毕业后,在贵州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1944年考入内迁重庆的“国立艺专”西画系,1946年转学“北平艺专”,后因组织学生运动被迫离校,并于同年7月进入冀东解放区,曾任冀察热辽联大鲁艺美术系副主任兼教员。1949年5月随“四野”南下武汉,历任中南文工团美术部副主任,中南文艺出版社美编室主任,湖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美编室主任。1955年调北京工作,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现代美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美术史论》副主编。1987年离休,1990至1995年应聘任《美术》杂志社主编兼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

篁村桥头 | 华夏 绘

华夏先生一生勤于笔耕,出版《形象化的能手》《当代美术片论》《当代美术家解述》《美术评论及其他》等著作。1991年,他主编的《美术》杂志获优秀文艺评论奖。200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华夏先生“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2008年获“第八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

2019年1月8日,华夏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姚筱舟】

姚筱舟(1933—2019),铜川矿工报社原编辑员。姚筱舟(蕉萍),原名姚明星,1933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石塘镇,中国当代作家、诗人、报社编辑、词作者、工程师,被人们称为矿工作家。

1958年6月26日,发表的歌词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获得关注,该歌曲1965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优秀群众歌曲”。

1984年调铜川矿工报社任编辑,参与编写《霸王窑》与《矿工恨》两本矿史;之后又创作了《星星啊星星》《当我戴上矿灯的时候》等作品。《星星啊星星》,荣获山西“煤乡之春”优秀歌曲奖,并被电视艺术片《乌金花》选为插曲之一。

铅山姚筱舟事迹陈列馆

1990年,被推选为铜川市文联副主席。

2019年9月1日,姚筱舟先生在铜川逝世,享年86岁。

铅山相关名人

【葛玄】

葛玄(164—244)字孝先,江苏句容人,祖籍山东琅琊,葛洪之从祖父。东汉道教天师,道教灵宝派祖师。

葛玄幼聪慧好学,经史子传靡不博览,十三岁通古今之学,十五六名传江左。据《抱朴子》记载,葛玄曾从左慈真人学道。相传初于阁皂山修道得成,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诸山,终至铅山云岗山,结茅建室,隐居修道。赤乌七年(244)羽化,享年81岁。乡人感其恩德而建庙供奉,云岗山从此改为葛仙山。

葛仙山大葛仙殿 | 吴人少白 摄

葛玄一生著述颇丰,收入《道藏》的著作有十八部。《老子道德经亭决》《太极图说》《修真四要》等文,对中国道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鹅湖大义禅师】

大义禅师(744—818),东海徐氏,衢州须江人,马祖道一弟子。唐大历中,大义来到鹅湖,开山植锡,大阐宗风,而使鹅湖声名远播,唐德宗赐额“鹅湖峰顶禅院”。贞元初,礼部侍郎刘太真任职信州,于永平通津修梁,为大水所败,遂请大义参与,桥始成,后称大义桥。贞元间诏请入京,被右神策军中尉霍仙鸣表为内道场供奉大德,是马祖弟子入大内之第一人,先后得唐顺宗、宪宗两宫崇重。元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归寂。有《坐禅铭》传世,谥:慧觉。世称:大义慧觉禅师。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一生力主抗金,为南宋时爱国将领,也是南宋杰出词人。淳熙八年(1181)因遭台臣弹劾遂落职退居上饶带湖。在闲居带湖期间,访泉于铅山期思渡,得周氏泉。辛弃疾甚是欢喜,因该泉上如臼,下如瓢,目慕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之乐,更名瓢泉,并建堂屋,作憩居之所。淳熙十五年(1188)与陈亮同游鹅湖寺,长歌互答,极论世事,被后人传为词坛佳话,称为辛陈“鹅湖之晤”。开禧三年九月初十日辛公大呼“杀贼”数声而终,享年68岁,葬永平镇南十五里阳原山。

辛弃疾墓 | 黄建新 摄

辛弃疾一生留下诗词600余首,其中写于铅山瓢泉故居的就有225多首。

【笪继良】

白菜碑丨王霖 摄

笪继良,字抑之,号我真,江苏省句容县人氏。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任铅山县令。其体恤民情,鼓励农耕,劝百姓弃巫信药,并广设药铺。开启民智,主修《铅书》。新岭山上猛虎出没,笪继良悬重赏捕虎。乡民在新岭立“驱虎石”碑以为纪念。

笪继良为政清正廉洁,明万历四十七年,他亲绘一株白菜,并题“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请名匠镌刻石碑立于县街,以告诚自己及僚属尽心竭力为民办事。

笪继良调离铅山后,士民深怀其德,在永平镇兴建了“笪公祠”,将石碑立于祠内。现石碑存于铅山县博物馆。

【彭荆风】

彭荆风1949年参军照

彭荆风(1929—2018)祖籍江西萍乡人,出生于鄱阳,幼小随父母在铅山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1949年参军入伍才离开铅山。彭荆风的父母在铅山终老,妹妹也至今生活在铅山,所以他对铅山一直有很深的感情。

他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军旅文学杰出代表人物,1946年开始文学创作,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出版35部文学著作,代表作电影《芦笙恋歌》,短篇小说《驿路梨花》。长篇纪实文学《解放大西南》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太阳升起》荣获《长篇小说选刊》第三届金榜特别推荐奖。

彭荆风曾经在七十年代末、80年代中两次回过铅山,并为铅山文学爱好者授课。2009年冬,已经81岁高龄的彭荆风与女儿彭鸽子再次回到铅山时,结识了县文联主席姚增华,与其约定以三年为期,每年与女儿鸽子自费返铅山一次,为“鹅湖文学写作班”讲课。在彭荆风父女的指导和帮助下,写作班学员创作的文学作品陆续在《新民晚报》《中国文化报》《文学自由谈》《滇池》《云南日报》《四川日报》《辽宁散文》等知名报刊得到刊发。他为“写作班”写了散文《风正一帆悬》、为写作班学员的作品合集《鹅湖新绿》作序;他的足迹踏遍铅山山水,留下了《小河沿》《仙山云海白如绵》等一批宣传铅山的文学作品,并在《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

2018年7月24日,彭荆风先生逝世,享年89岁。

(来源:上饶文旅之声 铅山文旅)

212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