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与上饶的缘分
远眺铅山辛弃疾雕像 | 黄建新 摄
在南宋时期,铅山隐居着一位著名爱国词人,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与江西的故事起于淳熙二年(1175年),当时正值茶寇之乱,辛弃疾被任为江西提点刑狱,仅用三月便将横行一时的叛乱平定,而在期间曾于上饶短暂停留,被一处名为带湖的地方所吸引,自此上饶的山山水水便在辛弃疾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五年后,辛弃疾再任江西,开始在带湖营建庄园,不久遭到监察御史王蔺上奏弹劾,被免去一切官职,恰逢庄园建成,于是举家迁往带湖,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开始了在上饶的半世闲暇。
“一代词宗”牌坊 | 黄建新 摄
洪迈《稼轩记》说,辛弃疾之所以择居上饶,是因为“国家行在武林,广信最密迩畿辅。东舟西车,蜂午错出,势处便近,士大夫乐寄焉。”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于临安,距离信州只有八百里行程,交通地位十分便利,一批中原南迁的大族,与朝廷赋闲的士大夫集聚上饶,交通的便利与物化的人文气韵以及人化的自然风光,是辛弃疾选择定居上饶的原因。开始,他曾设想在上饶只是短暂闲居,不用多久即会被启用,而没想到这一闲就是十年多的时间,由青丝变白头。
辛弃疾与瓢泉
辛弃疾在铅山生活了约11年的时间,最后在铅山逝世,并安葬在铅山,铅山是词人生命最后的归宿,可以说铅山是他的第二故乡。
辛弃疾雕像
在铅山有不少关于辛弃疾的遗迹和传说,比如瓢泉、蛤蟆塘、斩马亭、辛弃疾墓等等。瓢泉在今稼轩乡横坂自然村,地处上分线四十八公里处。南宋淳熙十二年 (1185),辛弃疾来铅山期思村看见这眼泉,非常喜爱。出生于泉城济南的辛弃疾一生爱泉,于是就向主人购买,并把原名“周氏泉”改为“瓢泉”。辛弃疾填词《水龙吟·题瓢泉》云:“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抒发自己的心志。
瓢泉 | 王涛 摄
瓢泉 | 王涛 摄
瓢泉 | 王涛 摄
辛弃疾到瓢泉后, 就近营建房舍,颇具规模,主要建筑有稼轩府堂、稼轩公馆和秋水观、停云堂以及蛤蟆塘、花园等。“飞阁面高岑”,“东南结构深”,宋人丘崇、清人查继尹在诗词中对瓢泉建筑都有所描述。现在也还有遗迹可寻。庆元二年(1196), 辛弃疾在上饶带湖的旧居毁于火灾后举家迁来铅山定居,并最后终老铅山。
停云亭 | 黄一亮 摄
停云亭 | 黄一亮 摄
【稼轩府堂】
稼轩府堂遗址 | 黄一亮 摄
现在的吴氏宗祠,就是当年的“稼轩府堂”旧基。“稼轩府堂”是辛弃疾会客处。祠堂门前的稻田原为池塘,相传是辛弃疾放养青蛙的地方,叫养生塘,现在当地称为蛤蟆丘。辛词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指的就是这个水塘。
蛤蟆塘遗址 | 黄一亮 摄
吴氏宗祠的右侧直到瓢泉,当年都是稼轩府堂花园,花园遗址后部的山城,现仍叫花园城。越过花园城口的山岗上,当年建有停云堂,又名接云亭,可惜早已毁坏。
秋水观 | 黄一亮 摄
紧邻瓢泉左边的山脚下,叫秋水观,是辛弃疾瓢泉卜筑的重要建筑之一。当年紫溪河从此流过,秋水观有部分建在河面上,现在河道仍依稀可辨。辛词《六州歌头》中有“秋水堂前,曲沼明于镜,可烛眉须。被山头急雨,耕垄灌泥涂” 的句子,以及《鹧鸪天》中“秋水长廊水石间,有谁来共听潺潺。”由此可以想像当年秋水观大致的轮廓。当年辛弃疾常在这里倚石苦吟,填词赋诗,现存稼轩词600多首中,在瓢泉故居所作的就达225首。可以说,瓢泉是一处词泉,在宋词中应该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斩马亭】
辛弃疾隐居瓢泉时,当时另一位著名的爱国词人陈亮从浙江东阳来看望他,两人同游十天,十分投机。关于辛、陈两人的这次会面, 在铅山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一个 “斩马亭”的故事。
斩马亭 | 黄建新 摄
斩马亭在稼轩乡西洋村,是后人为纪念辛弃疾与陈亮“斩马盟誓”而建的。淳熙十五年 (1188)冬的一个雪天,陈亮来访。陈亮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挚友,都坚持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政治主张。当时,辛弃疾正染病在床,在瓢泉养息,听说陈亮到了,一时间竟觉病痛好了,当即备马到期思村头板桥上迎接。两位爱国志士来不及寒喧,便纵谈国事,为山河破碎痛心疾首, 慷慨激昂下互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分别后写的一首词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就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后人为纪念辛陈之会,将期思村头板桥命名为“斩马桥”。 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据当时辞官在家(永平)、常与辛公唱和的赵晋臣在《养疯漫笔记事一则》中记载:“(陈亮来访) 将至门,过小桥,三跃而马三却。同甫怒,拔剑斩马首,推马仆地, 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遣人询之,则陈已及门,遂定交。”
沧海桑田,斩马桥已不复存在,仅留下斑斑遗迹供人凭吊缅怀。后人在原桥址处修建“斩马亭”。清代同治九年(1870)重修的亭长5米宽3.5米,高5米,木石结构。
两人此次分别后,曾互赠数篇词作回忆此次相聚。陈亮因回忆相聚回复辛弃疾了一首《贺新郎》,辛弃疾看后便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即《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从当年的沙场擒敌,到如今的白发已生,词作者将多少的无奈与感慨都付在了这首词中,辛弃疾与陈亮的意气相投,催生了这首名作,二人的君子之交也自此流传千古。
【辛弃疾墓】
辛弃疾墓 | 黄建新 摄
辛弃疾墓位于永平镇阳原山颜家垄,距县城约25公里。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在瓢泉一病不起。当时,南宋朝廷北伐失利,以兵部侍郎等职任命他,望他岀山收拾残局。无奈他已力不从心了。诏命达到瓢泉时,68岁的辛弃疾在“大呼杀贼数声”之后,忧愤而死,他死后就安葬在这里。辛弃疾以身报国,且为政清廉,死后“家无余财,仅遗诗词、奏议、杂著书集而已”。他生前屡遭投降派、贪官污吏的诬陷、弹劾,死后一年又蒙受“迎合开边”的罪名,被迫削爵禄,夺去从官恤典,他的家人也受到株连,从瓢泉逃匿福建等地避难,只剩下孤坟一座伴守英灵。
辛弃疾墓 | 王涛 摄
八百年来,人们感念先贤的高风亮节,缅怀、祭祀者从不间断。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遥祭辛弃疾时,就致以“君看幼安气如虎,一病遽归荒墟” 的沉痛悼惜。绍定六年(1233), 朝廷追封辛弃疾为光禄大夫,并树“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于墓旁,以顺应民心。这块石碑在清朝雍正年间被毁。
辛弃疾墓 | 思琦 摄
现在这座墓的墓基保存完好,墓周围用麻石砌成,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辛弃疾第25代玄孙三人共同重修墓茔。1959年,江西省政府将它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再次拨款重修。如今修复后的辛弃疾墓茔占地51.5平方米,墓高2.5米, 四周仍以麻石护围,前立乾隆年间原碑。墓茔前方左右各立仿古水泥柱两根,柱上刻有郭沫若所作的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墓前砌有祭拜台,台下有石阶与山路相连。
辛弃疾词作与铅山
辛弃疾谪居铅山,期间足迹踏遍山川,写下大量诗词。
据考证,《稼轩集》所存629首词中,描写铅山景物风情等或写于铅山的有220多首。这些词作中,借铅山的瓢泉、期思、秋水观、停云堂、新开池、隐湖源、石门源、女城山、鹅湖、云岩、清风峡、积翠岩等地名,记录他对铅山的热爱和难以割舍的情怀。
这些不朽的作品,是他留给后世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下面,小编就引领辛词爱好者,沿着辛词引导,寻找词中石塘地名踪迹,跨越时空,与词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哨遍(秋水观)】
“蜗角斗争,左触右蛮,一战连千里。君试思、方寸此心微。总虚空、并包无际。喻此理。何言泰山毫末,从来天地一稊米。嗟小大相形,鸠鹏自乐,之二虫又何知?记跖行仁义孔丘非。更殇乐长年老彭悲。火鼠论寒,冰蚕语热,定谁同异。噫。贵贱随时。连城才换一羊皮。谁与齐万物?庄周吾梦见之。正商略遗篇,翩然顾笑,空堂梦觉题秋水。有客问洪河,百川灌雨,泾流不辨涯涘。於是焉河伯欣然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渺沧溟、望洋东视。逡巡向若惊叹,谓我非逢子。大方达观之家未免,长见犹然笑耳。此堂之水几何其?但清溪、一曲而已。”
秋水观 | 黄一亮 摄
秋水观,在五堡洲。
《铅山县地名志》:“五堡洲,在铅山河西岸,四周环水的沙洲上,原属第五保,陈姓迁此已14代。”归石塘镇十一都村管辖,距离女城山仅数百米。东面是石塘河,水面较宽,原有渡船,现有大桥交通。西面是紫溪河,较小,水势平缓。瓢泉与五堡洲隔岸相望。
秋水观命名于庆元五年(1199),辛弃疾60岁。
辛公馆是个建筑群,秋水观是最重要建筑之一。今不存。
五堡洲辛公馆旧址 | 黄一亮 摄
五堡洲辛公馆旧址 | 黄一亮 摄 【林贵文买牡丹见赠至彭村偶题】 宝刀和雨剪流霞,送到彭村刺史家。闻道名园春已过,千金还买暨家花。
彭村 | 黄一亮 摄
彭村,在石塘东南3里处,石塘至英将公路两侧,铅山河东岸河谷田畈上,因彭姓最早定居得名。1931年,红十军攻占石塘后,曾经在这里建立过苏维埃政权。
【河渎神 女城祠 效花间词】
女城山 | 黄一亮 摄
“芳草绿萋萋。断肠绝浦相思。山头人望翠云旗。蕙香佳酒君归。惆怅画檐双燕舞。东风吹散灵雨。香火冷残箫鼓。斜阳门外今古。”
女城山,在石塘河东岸,面积约0.1平方千米,海拔70多米。与瓢泉隔河相对。其山孤峰耸立,如女乳覆地,故名乳城山,后谐音女城山。
女城寺 | 黄一亮 摄
【玉楼春·戏赋云山】
黄一亮 摄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玉楼春·无心云自来还去】
无心云自来还去。元共青山相尔汝。霎时迎雨障崔嵬,雨过却寻归路处。 侵天翠竹何曾度。遥见屹然星砥柱。今朝不管乱云深,来伴仙翁山下住。
【浣溪沙(偕杜叔高吴子似宿山寺戏作)】
“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
云顶庵 | 黄一亮 摄
云峰寺 | 黄一亮 摄
云峰寺 | 黄一亮 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稼轩农家乐 | 布衣唐四 摄
词中的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铅山。
“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
辛弃疾倾其一生都在力图恢复国家统一,却最终壮志难酬。
他晚年生活的石塘五堡洲,云顶峰正好在辛弃疾公馆的南面。
虽然不曾采菊东篱下,但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一定常有。
云顶庵与云峰寺一高一低,一释一道,数百米之距,相互辉映。
如果穿越时空,一定能够见到这位忧国忧民的词人,青布长衫,孤独行走在山道,苦寂地静坐于石阶。
举一杯浊酒,落两行清泪。
他登临云顶峰,不在意季节的留念和赠与,也不会在意树干的沧桑与枝叶的清翠,只为找寻物我相融,意味无穷的真谛。
(来源:上饶文旅之声 铅山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