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
《江西日报》
刊出
《“长”在村庄里的苗圃》
点赞铅山县湖坊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快随小编一起看看原文
“长”在村庄里的苗圃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吕玉玺
铅山县湖坊镇上港村一块块苗圃环抱着一幢幢农家房舍,小院的房前屋后,阡陌纵横的沟渠路边,横竖成行的红叶石楠、红花檵木郁郁葱葱。这幅美好的乡村画卷,得益于当地全力推进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正是这场“宅改”,不仅让村里环境变美了,村民收入增加了,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激发出乡村振兴新活力。
苗圃企业进村
“以前我家门口这个老屋没人住,到处都是泥巴,草长得一两米高,草堆里虫多,有时候还有蛇,现在房子拆了还种上了苗圃,仿佛公园就在家门口。”回乡过年的村民江群来高兴地说,经过“宅改”,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受到村民的点赞。
2022年湖坊镇全力推进“宅改”工作后,上港村138户村民共腾退出闲置的宅基地1.32万平方米。“宅基地退出了,但是不能让它闲着,不加以利用又会长满杂草,影响村民居住环境,成为村里管理的负担。”上港村党支部书记吴双平说,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上港村开始了招商,与多家苗木公司进行联系。
该镇先期投入部分资金,将腾退的宅基地进行了平整,并重新覆盖上了泥土进行复垦,同时在各村成立合作社,鼓励村民用闲置的宅基地入股,建立“农户+合作社+企业”经营模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
“苗木企业用工量很大,防止耕地‘非粮化’以后,我们都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把基地建在村庄里,村民可以成为工人,企业用工成本降低了20%。”江西铅山县沐森景观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骆雅琳说,去年基地共发放劳务工资80余万元,忙时不愁工人,村里富余的劳动力都可以到基地工作。
“锄草、修剪、浇水这些活也不算累,一天工资80元,去年收入超过一万元,比较适合老年人和留守妇女。”1月28日,65岁的曾木香正在苗木基地清沟,“说是在基地务工,其实就是自家房前屋后做事,自从有苗圃基地后,村里有10多名像我一样超过60岁的村民在基地工作。”
村里“长满”苗圃,红利也逐渐多了起来。村民刘亮去年4月用家里闲置的宅基地入股村里的合作社后,新增了三份收入:全年土地流转费300元,每月在基地务工收入近3000元,还享有合作社年终分红。像刘亮这样用闲置宅基地入股村宅基地合作社增加新收入的农户,湖坊镇目前有385户,实现了农户受益、村集体增收、企业盈利多方共赢。
发展产业富民
“村里以每平方米1.5元的价格将1.32万平方米土地租给企业,其中1元归村民所有,村集体留0.5元。”吴双平说,仅此一项村里就增收6500余元。企业没有进来之前,村里要聘请两名保洁员对闲置土地进行打扫管理,现在保洁费也省去了不少。
为让群众真心实意地支持“宅改”工作,湖坊镇的做法就是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让农民从土地上实实在在获利。“我们通过引进苗木公司种植精品苗木,发展金银花种植,按照宅基地有偿退出同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湖坊镇党委书记朱火成告诉记者,“宅改”为乡村振兴释放了发展空间,通过将“宅改”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既解决农业产业用地,又使集体土地变为产业发展资产、资金,达到“1+1>2”的效果。
记者在枧山村看到,村民的房前屋后整齐地种着金银花,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枧山村党支部书记祝小辉介绍:“村里与企业合作种植金银花近10亩,将村里闲置的宅基地全部利用起来,金银花种植基地整整齐齐,既是产业又是景观。”
记者了解到,今年是枧山村金银花种植的第二年,预计亩产可以达到3000元,届时也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3万余元。村民曾四江说,在金银花采摘期,用工量很大,可以带动村里的村民家门口就业,发展产业就是帮助农民增收。
看着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产业越来越大,今年回乡过年的上港村民江跃林、傅玉林,主动要求把老房子拆除,腾出空间用于村里发展产业。“我在县里有房子,平时村里的老房子也没有人住,虽然在村里符合‘一户一宅’的要求,但房子还是20世纪60年代建的砖木结构,又破又旧也影响村里的整体形象。”傅玉林说,村里越来越漂亮,拆除了村民也有收益,大家都要为村里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子落而满盘活。经过探索实践,湖坊镇实现了“宅改”“动”起来、土地“活”起来,为壮大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朱火成表示,下一步,该镇还将对全镇11个村(社区)腾退的闲置地,进行统计分类、平整复垦,以村为单位成立合作社,将这些土地流转、发包,推进农村闲置土地有效利用,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发展农业产业,让农民能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安居乐业。
(来源:江西日报)